7月24日,山东下发鲁人社发〔2025〕6号文:2025年1月起,为2024年底前退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上调养老金,采用定额27.3元、按上年养老金0.56%及缴费年限阶梯式挂钩,并对70岁及以上老人每岁再增2元(70岁起步30元)的“三合一”办法。
文件依旧温和,数字算盘依旧冰冷。低收入人群并没有等来想看到的结果。早在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以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反复出现同一句话:养老金调整要“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人社部部长也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公开承诺:今年的调整会体现“控高补低”。7月24日山东落地的细则,人们呼声很高的大幅提高定额、压低高基数挂钩比例——并没有出现。
按照调整公式,有一位退休金1542元、工龄18年的低收入老人算了一笔账:
定额:27.3元
比例挂钩:1542×0.56% ≈ 8.64元
年限挂钩:
• 1–15年:15×0.4 = 6元
• 16–18年:3×0.5 = 1.5元
合计:27.3 + 8.64 + 6 + 1.5 ≈ 43.44元
涨幅:43.44 ÷ 1542 ≈ 2.82%。
涨幅2.82%,比平均2%高不了多少,可绝对额仍不到高收入者的零头。一千五百元退休金人群,照目前这个增长速度,再过十年也不一定能涨到两千元。数字不会说谎:差距没有缩小,只是“低速同步上涨”。
“我们这些低收入老人,就盼着养老金能多涨点,让生活能有个基本的保障。可现在看来,这希望还是太渺茫了。”不少一千多元的退休老人都感到有些沮丧。当然也有人表示,涨就比不涨强,有就比没有强,知足常乐,健康活着就行,农民拿一百多的养老金还感到很幸福呢。
AI粗算,山东月退休金不足2000元的企业职工大约有150万—180万人,当然这个数字并不一定准确,但是说不定实际会更多。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如何?看看那些六七十岁还在起早贪黑工作的保洁大妈和环卫大爷就知道了。
高的仍然高,低的仍然低,是因为现行“三支柱”里,定额过低、比例过高,天然有利于高基数人群;缺乏清晰的分档系数,导致“倾斜”停留在口头。
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退休人员的关心关爱。但是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不能年年只停留在口号上,得拿出实际行动。
试问:
能不能把“定额”拆成两段:基础定额+低补定额?• 基础定额:维持20元左右,保人人有份。• 低补定额:对月养老金低于2000元的人群,再额外加80—100元。测算:以180万低企退、人均补90元计,全年需19.4亿元,占山东2024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到1.8%,完全可承受。
能不能把“比例挂钩”改为“累退挂钩”?• 0—3000元部分:按1.2%计算;• 3000—6000元部分:按0.6%计算;• 6000元以上部分:按0.3%计算。同样用1542元举例:1542×1.2%=18.5元,比现行8.64元翻一番;而8000元群体仅增24元,高基数不再“搭快车”。
能不能把“阶梯年限”再细分一档“超长期奖励”?在现有0.4—0.8元/年的基础上,增设“46年以上每满一年加1.2元”。既保“长缴多得”,又防止高基数者再次受益过大。
只要制度设计者肯把“补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而不是文件中的形容词,那些拿着一千来块钱退休金的老人他们才真的相信:国家的关心,不只是停在纸面上,而是锅里腾起的热气、碗里盛着的踏实。
低退休金的老人真的要求也不高,别人一万两万他们不管,他们能拿个两千三千就知足了,让公平的阳光多照耀一点,悬殊的差距拉小一点,多买几斤排骨几把菜,对他们来说就是幸福。
淄说淄话念兹在兹,朝斯夕斯。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在淄博,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在柴米油盐、人间烟火中寻找感动的瞬间。77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