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你们看见大同了没?
这不是什么打着口号的广告,而是一场暴雨过后,山西大同的冷静反击。
北方一堆城市在水深火热中抗洪,而大同,就像是坐在沙滩椅上的老大爷,悠闲地晒着太阳。
暴雨无情,但这座城市却像穿上了防水衣。
而那背后有个名字,耿彦波。
是的,你没听错,这位曾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市长,凭一己之力把大同撑了起来。
这座城市,曾经脏得连大风都懒得吹。
2008年,耿彦波刚到大同那会儿,空气就像灰尘堆积的沙漠,而市区内简直是集体贫困。
一条御河,臭气熏天,连云冈石窟都深藏煤灰中。
住在那里的老百姓,哪能不愤怒?
当时的他们,看到新市长耿彦波,估计心里没啥太大希望。
可他不一样。
每天天不亮就走街串巷,嘴里叼个烧饼,手里指挥着这一切。
咱们可以想象,几个月过去,他那不知疲倦的劲头,已经把大同的基础设施变了个样。
那些年,他把水泥、沙石的配比摸得比自己家的调料还熟,哪怕工地上,看到偷工减料,耿彦波都能把水泥摁到别人衣领里:敢动百姓的命,我让你倾家荡产。
你说他干得是啥?
别人都看热闹,他却在变这座城市的命运。
然后,再往大雨来的那天,其他城市人民一听到暴雨俩字,个个都直接开启洪水求生模式,大同人却安坐家中,泡着茶,边看新闻边吐槽:你们都真的是,我这儿连水池子都没满。
对比之下,山西大同当年硬生生扛住的御河建设,不知让多少人擦了擦眼睛。
对比其他城市,水退之后,可能连路面都没见着,墙倒屋塌,而大同却站得稳稳的,成了抗洪样板。
你是不是想知道,这座城市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有这份沉稳?
很简单耿彦波。
你以为他仅仅是在地铁、道路上搞建设?
没那么简单。
他从一开始就决心让这座城市打破困境:不仅修桥修路,还搭建了反抗洪水的城市框架。
要说,那些年他做的每个决定,都给这座城市打上了防洪印章。
他做的每个举措,背后都有一个强烈的推动力,那就是时间。
他说过:大同这一次,冲上去就冲上去了,冲不上去,历史不给我们机会。
这番话,听起来简单,但有谁知道这背后多少次挣扎和迎难而上?
暴雨之后,大家只看到了他在舆论中的光辉,却没看到他在改革的背后,背负的那份压力。
他做得不完美,毕竟拆大建带来的债务,真心让人心惊。
可是当时大同,如果没这些建设,恐怕今天的暴雨过后景象,根本就不会这么和谐。
毕竟,拆掉了旧的,才有新的机会。
说到底,耿彦波不过是个有些急躁的改革者,他曾为这一城市奋斗,然而在今天,他的名字依然挂在这座城市的大楼旁,静静地站着。
那一年的急拆急建,现如今或许被质疑,但它也让大同站在了中国城市转型的风口浪尖。
而在未来,想要看到像耿彦波那样,能打破时光和基础设施局限的改革者,可能并不容易。
来了:当一位市长的急功近利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今天的城市又该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中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