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自己都扛不住了,40只发起式基金今年被迫清盘。
这些基金成立时公司自掏1000万垫底,本想吸引基民跟投,结果三年到期时规模连2亿门槛都够不着。
市场数据显示,清盘的发起式基金平均亏损高达60%,有些甚至把公司自投的1000万本金都亏掉大半。
基金公司宁愿清盘也不愿追加资金,这个举动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说明问题。
今年前八个月,5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清盘中,发起式基金占了八成。
这些基金规模普遍偏小,75%存活下来的发起式基金规模不足1亿元,最大的也才13亿。
规模小的基金操作灵活本是优势,但业绩差照样留不住人。
医药、人工智能等热门板块的基金还算幸运,赶上风口勉强达标。
其他多数基金就没这么好运,近四年持续亏损,表现最好的也还亏着30%,差的直接腰斩。
基民平均亏损在40%左右,这数字看着就肉疼。
基金运作有硬性规定,股票型基金至少要保持80%仓位,混合型60%,想空仓躲大跌都不行。
行情来了能赚点,转跌时又全吐回去,最后还得倒贴。
长期持有听着美好,实际上可能只是给基金公司贡献管理费。
新基民可能不知道,发起式基金的管理费比普通基金低三成。
公司打着让利旗号,实则因为规模太小,收足管理费也覆盖不了成本。
现在连公司自己投的钱都保不住,普通投资者更得多个心眼。
数据显示,存活下来的发起式基金中,有六成规模在清盘线附近挣扎。
这些基金多数重仓押注某个板块,赌对了就活,赌错了就死。
投资变成赌博,输赢全看运气。
监管要求发起式基金三年内规模达标,本意是督促公司做好业绩。
没想到变成一场豪赌,公司押上1000万,赌能圈到更多钱。
现在赌输的越来越多,这场游戏也该重新想想规则了。
买基金不是存银行,亏了有人兜底。
看看这些发起式基金的下场,公司自己都亏得肉痛,普通人更得擦亮眼睛。
市场有涨有跌很正常,但别把血汗钱交给连自己都顾不上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