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中国目前在世的老红军,到底还有多少?数量少的让人心疼

中国目前在世的老红军,到底还有多少?数量少的让人心疼

发布日期:2025-08-19 01:16 点击次数:143

2023年,中国最后一批红军战士中,有五位传奇人物相继离世。他们曾是战场上的英雄,是历史的见证者,如今却只剩下了11位老红军在世。这个数字,比去年少了近一半,比十年前更是少得可怜。这些老人,平均年龄超过100岁,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但问题是: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的精神,是否还能继续照亮我们的未来?

有人认为,老红军的故事已经过时了,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谁还关心那些几十年前的事?可也有人坚持,这些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他们的经历、信仰和牺牲,是我们今天无法忽视的历史遗产。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都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即将消失的红色记忆?

有人说,老红军的故事应该被写进教科书,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有人觉得,这些故事太沉重,不适合现在的年轻人去听。那么,到底该不该让这些故事继续流传?如果没人记得他们,那他们的牺牲还有意义吗?

从2020年到2023年,老红军人数从61人锐减至11人,这背后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一种时代的变迁。曾经的万人部队,如今只剩下十几位老人,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比如王玉清,他就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当年长征途中,他用缝衣针做鱼钩,只为让重伤员吃上一顿饱饭。他自己饿得昏倒,却始终没有放弃战友。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让人动容。

再比如闫俊杰,这位107岁的老兵,打了21年的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谈起战斗,他依然热血沸腾。他的眼神里,仿佛还藏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些老人,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将军,有的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在最艰难的时刻,选择了坚持与牺牲。

而这些故事,不只是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因为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些老红军的价值。有些人认为,这些老人已经跟不上时代,他们的故事太过遥远,甚至有些“政治化”。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这些故事只是课本里的内容,和现实无关。

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反思:如果我们连这些老人的故事都不愿意听,那我们是不是也在遗忘历史?如果我们不记得他们,那我们又凭什么说我们继承了他们的精神?

事实上,老红军们并没有要求我们记住他们,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不要忘记。

就在2023年,五位传奇红军战士相继离世,其中包括万曼琳、万海峰、涂通今、王玉清和闫俊杰。他们的离去,不仅是一个个名字的消失,更是一段段历史的终结。

万曼琳,96岁高龄,曾化妆成小孩深入敌后,为革命传递情报;万海峰,103岁,参加过朝鲜战争,也参与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涂通今,作为红军时期的军医,他用医学知识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王玉清,用鱼钩救活战友,成为课文中的经典;闫俊杰,打了21年仗,直到晚年仍在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这些人的离去,意味着一段历史正在逐渐消逝。他们的故事,或许会被记录在书本里,但如果没有更多人去讲述、去传承,这些故事终将被遗忘。

尽管老红军的人数越来越少,但他们的精神似乎并未完全熄灭。张力雄,110岁,仍是现存最年长的老红军;王扶之、文击、闵敬德等百岁老兵,依旧健在,他们的存在,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如何?他们的声音是否还能被听见?他们的故事,是否还能被更多人了解?

其实,老红军的故事并不需要刻意强调,它们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但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去听?是否愿意去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站在反方的角度来看,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故事太沉重,不适合现代人。但我想问一句:如果连这些故事都不值得被记住,那我们又凭什么说自己是历史的继承者?

老红军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什么是责任。他们的精神,不应该被遗忘,而是应该被传承。否则,我们又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

如果老红军的故事注定要被遗忘,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接受这个现实?还是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不让这些英雄的名字从历史中消失?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