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一上访华的专机还没落地,泽连斯基就赶紧跑来“趁虚而入”了。
2025年8月31日清早,乌克兰空军派出了好几十架无人机,对俄境内的几个炼油厂和重要物资仓库进行了突击攻击。
伏尔加格勒州的“友谊”输油管道控制中心遭遇直接袭击,烈焰冲天,把半边天都照得通红。这条连接俄罗斯和欧洲的能源要道,现在变成了乌克兰无人机的重点打击目标。
乌克兰这次下的狠手,过去三个月里,他们把平民用的无人机改造成为“空中炮台”,专挑俄罗斯的能源设施出手。
8月20日,乌军首次用自杀式无人机对别兹德纳村附近的炼油厂进行了攻击,这座每天可以处理15万桶原油的工厂一下子变成了废墟。
紧接着,伏尔加格勒、萨马拉等地方的炼油厂相继遭到袭击,十天之内,俄罗斯的炼油能力损失超过了五分之一。
这条建于苏联时期的地下输油管道,每天给欧洲输送的原油超过120万桶。尽管美国曾施压欧洲要制裁这条管道,但多数像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国家的原油进口都还得靠它。
乌克兰摧毁了管道控制中心之后,匈牙利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直言这是对欧洲能源安全的一次宣战,俄罗斯也不得不赶紧动用备用管道应对。
虽然乌克兰的无人机军团不断袭击,但俄罗斯可不是任人宰割的。在别兹德纳炼油厂那天晚上被炸的当天,俄军南部军区立马部署了“克拉苏哈-4”这套电子战系统,显示出他们也会采取行动应对。
这套“电磁铁幕”能把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无人机信号全都封锁住,让后续的乌军无人机像失了魂的苍蝇似的乱撞。
电子战能挡一时,可要是无人机太多,还是有点忙不过来。8月25号,乌军又来了招新,把300架无人机拼成“蜂群”,从里海方向直扑阿斯特拉罕州的炼油厂。
挺有趣的事,俄军还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边境附近弄了些改装的米-24直升机,专门用机炮瞄准低空无人机扫射。
就在后方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普京的专机准时起飞,到了2025年8月31日下午,那架经过特殊改装的伊尔-96-300专机终于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降落。机身还挂着参加上合峰会的红蓝条纹呢。等舱门一开,中方迎接的礼宾车队已经排起了长队。
乍一看,这就像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行程,可实际上暗藏着弦外之音。普京的路线早在几天前就确定了,偏偏选择在美俄领导人刚刚会晤结束、局势还挺微妙的时候。
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是,这次俄方派来的代表团除拉夫罗夫外,还包括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总裁米勒。两位元首刚刚握过手,米勒就带着一叠厚厚的合同直奔谈判桌。
这次中俄的谈判可不只是关于能源的事,两边还秘密商定了不少“重大合作”,咱们态度明确,保证未来五年从俄方进口1.2亿吨原油,价格定在每桶55美元。
这次中俄的谈判除了能源的事,还暗中敲定了不少“重磅合作”。比如,双方打算联合开发西伯利亚的页岩油田,俄方以资源入股,中方负责技术和资金投入。另外,还会重新启动北极航道上的液化天然气运输项目,目标是到2026年让它变成常态化运行。要是真的谈成,这样一来,俄罗斯每年能轻松赚到超过2000亿美元的收入。
2025年上半年,中俄铁路货运量比去年同期猛增了43%。满载着俄罗斯的原油和天然气的专列,几乎每天都从这里出发,向西安、重庆这些内陆城市驶去。
这些能源经过“西气东输”管道,正在重新调整中国的能源格局,长江三角洲的工厂,或许用的就是来自北极圈的液化天然气。
不过,中国心里也有盘算,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让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变得脆弱不堪,这让中国明白了,光靠进口能源可不是个长远的办法,风险真是不小啊。
因此,中俄在天津达成了《能源基础设施联合保护协议》,协议中提到中国会提供价值50亿美元的电子战系统,用来协助俄罗斯提升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的安全防御能力。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俄方同意让中国参与北极航道上港口的规划建设,未来中国的商船就可以直接靠泊摩尔曼斯克港了。
这次合作里面还藏着更大范围的战略盘算,最近美国在亚太那边频繁动作,不少次派军舰到南海搞“自由航行”。
中俄一起搞的能源运输“双保险”措施,不光能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还能限制美国在欧亚的布局。两棵树守得越紧,连台风也吹不倒它们。
看着中俄关系越走越近,美国也急了,9月1号,五角大楼出来公告,说要对俄罗斯能源部实行新一轮制裁,把它在美国的三百亿美元资产给冻结了。
刚刚公布的这份制裁名单一出,立马就遇到尴尬,俄罗斯外贸银行当天就宣布,他们用中国银联完成了第一次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高达120亿卢布。
这场能源角力,正在重新定义现代战场的玩法,乌克兰用无人机袭击能源设施,俄罗斯则靠电子战和专业武器反击,中国则靠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打破僵局,三方的激战背后,体现出能源战争从“比弹药”变成了“比供应链”的新动向。
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中俄合作打造的浮动核电站快要开始运行啦。这座被称作“钢铁巨兽”的核电站,抗8级地震不在话下,不仅能为北极航道提供电力,还能作为军事基地的备用电源,功能真不少。
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地带,中俄合作修建的石油管道检测机器人,像CT扫描似的能查出管道里的隐患。这些高科技装备,可把能源运输的安全水平提升了不少。
更让人觉得惹眼的是数字货币的用法,像在中俄贸易结算中,数字卢布和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额已经占到总交易的35%。
实际上,普京这次天津之行,表面上像是在为能源危机寻找出路,但其实更像是在为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拼一把生机。
当无人机将炼油厂烧成一片火海,俄罗斯公开亮出的底牌可不是防空导弹,而是与中国紧密相连的那条能源命脉。
这场像现代版“围魏救赵”似的操作,不仅让俄罗斯松了口气,还让全世界明白了,在大国角逐的游戏中,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只有不断变动的利益关系。
能源冲突的火药味还没散去,中俄联手的列车已经开出了站点,下一站,或许会成为重塑全球能源版图的“新欧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