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啊,咱常常一提到清末那些地方官,总爱联想到银两、衙役、皂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是大印摁得咚咚响,就是衙门里咆哮着“来啊上刑!”的经典桥段,但话说回来,历史翻一翻,还真有人能在政坛泥沼里干点实事儿,你别说,还干成了,不夸不行。
叶恩沛,这名字你是不是听着有点陌生?
换到陇南武都的街头巷尾,八成也扯不出多少八卦。
可老爷子其实货真价实,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位挺能折腾事儿的知州,有点“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意思,只不过他这经念得,倒叫本地百姓都跟着沾了光。
安徽歙县出身,跨越山长水远来到甘肃的陇南武都,说白了,那年头路着实不通畅,从故乡来到西北边陲任职,也算够胆气。
光绪九年到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83到1885,叶恩沛担任阶州知州,说长不长,可也经历不少事儿,这中间掀起的折腾和作为,要搁现在,绝对能把不少“忙着摆拍的领导”拍在沙滩上。
你还别不信,这两年要是你逛武都,一路追溯本地的几个历史遗存、文化线索,基本绕不过他那些故事。
按理说,外地官,大多过个“几年换岗”就撤了,能捞点就捞点,谁管那么多老百姓家长里短啊?
但叶恩沛好像一根筋,脑子里不见得全是稻草。
你看他上任之后,第一件关心的不是自家小金库有多满,而是跑去捣鼓白龙江、北峪河的堤防工程,哎,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偏偏对百姓的命根子至关重要。
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有田,说得动听点叫“鱼米之乡”,可逢上个大水,农田就跟被扔进洗衣机一样,很快洗成一片泥团——你说百姓能不着急?
修堤防,不仅要银子、还得调动各大帮工,得有人管事儿,牛鬼蛇神一大堆,但叶恩沛愣是抗下来了,这可不是随便在文档上批批字的事,得真拿主意、带头干活。
你摆在今天,可能就像某地突然被洪水淹没,网友纷纷喊一句“领导快上一线”,但叶恩沛那阵,他其实真的跑在第一线,还把一纸命令变成了实打实的安全堤坝,这要不是下了血本工夫,怎么可能留得下百年传说?
别觉得人家知州就只会管大河大水,这叶老爷子挽起袖子修好了城墙、整了街市。
你别说,大城市咱见得多了,不外乎地铁翻新、市政热闹,但武都那阵儿,城墙怎么看都不像现代“打卡景点”,更像防御和生计的命脉。
墙塌了,外贼、匪患都能翻城头,街市要是敞亮了,老百姓挑担子出来做生意,家里锅灶才能开火啊。
换句话讲,他把城市基础做扎实了,算是真刀真枪地给市民谋了个好年景。
当然,你以为这就完了?
人家还惦记着孩子们的书袋。
修建义学,这事一提很多人眼睛一亮,义学嘛,说穿了就是公益学校。
你说得剑走偏锋,地方财政能经得起折腾吗?
可叶恩沛偏偏就做了,他觉得让娃子都能识字念书,那是让未来有活干——看吧,早在一百多年前,“托举未来”就已流行。
再翻到经济领域,不得不提黄鹿坝的石炭厂。
有人说,清朝哪有啥“工业梦”啊,都是农业为王。
可叶恩沛意识清醒得很,能搞矿产就搞矿产,多开源才能补财力,地方有了钱,百姓才有饭碗。
石炭厂的设立,不光是图一时热闹,而是防着年年靠朝廷拨款,手心向上看天吃饭的那种困局,这个操作,搁现代叫做“自力更生”典范。
再说一件极具“硬实力”的事——重修文县临江桥。
你以为修桥是小儿科?
那可是实打实的“大力出奇迹”级别操作。
他带人从锦屏南山伐巨木,一路拖拉翻山越岭,经黄鹿坝下到白龙江,顺流漂到临江,整支队伍大半年没停歇,九个月下来,一座桥静悄悄横跨江水,你说是不是有点《愚公移山》的味道?
总不能扯啥绿通直升机吧,这都是靠人工和脑子实打实拼出来的。
聊到这儿,有人会问,知州不就一跑龙套的地方小官嘛,这哪值得千秋传诵?
可事实偏偏打脸。
他和贡生吕震南一起修订《阶州直隶州续志》,你别看只是写志,里面的体例归属,考证之细,连后世的文献圈都啧啧称奇。
这份志书后来不止一地出版、一版复刻,你琢磨着,一样地方志能被全国各地、台湾、凤凰、天津、兰州、甘肃出版数次,这分量还不够吗?
古人说“治一方以志为鉴”,叶恩沛用行动和笔杆子,同时在两条跑道上插旗,怎叫人不佩服?
顺嘴说一下,人家有点文人气。
现在讲领导要“多才多艺”,叶恩沛那时候就挥毫题刻,《游万象洞》过程中,还在洞口大石门楣上刻上自己的行游小记,兴致勃勃,“仙源有路 春小阳月,朔,叶恩沛偕友丁宇来此一游,小序”。
你说这咸鱼味是不是瞬间添了点艺术范?
一位地方官还能凿石留字,说明他骨子里就跟咱今天旅游拍照打卡一样,看景留痕,不亦乐乎。
读到这里,问题其实还没完。
为什么偏偏叶恩沛能留下这么多传说?
换了别人,为啥没被百姓“传颂”?
咱说,现在互联网时代,谁要是做事有点名声,小动作能分分钟火遍全网。
可那年头没手机、没微信、没热搜,言传口述,跨度大得多,想红难度堪比做网红的元老级博主。
可只要但凡有点实绩、被本地人口口相传,那分量能不重?
这里面有啥玄机?
一来,人家没把“外来官”这顶帽子戴成疙瘩,没端架子,有点活就跑在现场。
二来,做决定不是拍脑门,是真的识时务,修水利得民心、建义学谋发展,瞅准了就干,上不能辜负朝廷,下不能亏待百姓,这才是难得的专业水平。
三来,人家懂宣传,修志、留题刻,啥画面感都拉满了,就算两百年后,咱刷朋友圈,也不得不服历史自带“老照片滤镜”,那股气场分分钟碾压一众刷存在感的秀场达人。
不过,叶恩沛的操作放眼整个清末官场,未必全都是主流。
说到底,咱今天为啥对这些“做事型”领导稀罕?
无非是现实太稀缺。
现在网上喷子耍嘴皮子一堆,真刀实枪干工程的总归还是少数。
叶恩沛当年要光光“晒成绩单”不去落实,估计后人连名字都记不得。
假如本地居民只看到修理城墙、开办义学“动静大,效果糊”,还不得私下议论,骂骂咧咧:“这外地来的知州,不行!”。
可恰恰相反,他留的痕迹,被实实在在地保留下来,这说明啥?
不是自己动手干不成,而是动了脑筋、有方法、能担当。
历史常常讲“身在其位,谋其政”。
咱看惯了网红官员的花边新闻、乔装视察的小浪花,鲜有那么几个,被群众发自肺腑地记住,留下点一锤定音的“名场面”。
叶恩沛偏偏做到了,光绪年间从江南水乡到西北陇南,他选了一条难走的路,却真真切切地给百姓留了安稳、基业和一份希望。
你说,这值不值?
如果扯一句鸡汤,倒像古人讲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又太过严肃。
说实话,身处现实乱局,像叶恩沛这种“低调干事、结果挂帅”的本事,才真叫人心头一热。
若是再往深里琢磨下,谁说平凡岗位出不来真英雄?
只要肯俯下身子,啃骨头都能啃得比谁都硬。
走笔至此,你是不是突然觉得,历史上的小人物其实个个有故事?
人生舞台,轮到谁上场都靠行动说话。
现在回头看,那一砖一瓦一桥一洞,或许谁都会忘记修建者的名字,可只要本地人心底还记得叶恩沛,便说明他的政绩和温度,早已渗透街头巷尾。
能活在百姓口碑里,比什么刻碑上史、排队进书的名录还要厚重,是不?
话都说到这儿了,大家觉得,今天的地方官还能“卷”出叶恩沛这种成绩吗?
真要做实事儿,是不是总有办法留下遥远又温暖的光?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