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4号,是蔡畅老人的80大寿,邓小平带着全家去给她庆祝。他们两人老朋友了,已经认识50年。
邓榕,邓小平的小闺女,被老爸和战友们之间那份深深的革命情谊给打动了,就好奇地问老爸:“爸,您那些革命战友里,您跟哪位关系最铁呀?”
邓小平爽快地说:“要说革命战友,那肯定是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他们几个。他们都是我特别亲近的同志。”说完,他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为啥邓小平会说他和这三个人关系最铁呢?他们之间到底有啥样的经历呢?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920年11月7号,22岁的周恩来从天津赶到上海,然后上了一艘法国邮轮去欧洲。到了那边,他除了上学,还会花时间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和政治,想找出能救国家的好办法。
那时候,16岁的邓小平也踏上了去法国半工半读的旅程。他白天打工赚钱,晚上努力学习。到了1923年,在法国巴黎,邓小平和周恩来碰面了。
受到周恩来的带动,邓小平踊跃投身到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里。他一路在革命的征途上勇往直前,不光带头搞起了学生运动,还组织了工人大游行。慢慢地,他变成了这些活动里的顶梁柱,跟周恩来他们一块进行革命的宣传,还有组织上的联络事务。
在法国,他俩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种种不好,这让他们更加下定了决心要革命。
在法国留学时,他们一起动手做了个革命杂志,叫《赤光》。这个杂志最开始是在1923年出来的,那时候还叫《少年》,后来才改成了《赤光》。
那时候日子过得挺艰难,他们常常就是啃着面包,喝点白开水,蔬菜也是好久才能吃上一回。白天忙着干活赚钱,到了晚上还得熬夜辛苦劳作。
那时候,日子紧巴巴的,可他们的生活却像洒满阳光,充满希望。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劲儿,心里头总是乐呵呵的,革命的热情高涨不减。
后来,邓公和周先生一块儿在法国开了一家有中国特色的豆腐店。那时候,好多去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家里条件都不好,加上经济状况不太乐观,连当地人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真的不容易,所以周恩来和邓小平就想了个辙,帮帮这些留学生渡过难关。这样既能给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他们也能顺便筹集点革命工作的资金。
留学生们会轮流去豆腐店里帮忙干活,这样他们就能赚点外快来补贴日常开销。中国的学子们对这事儿特别感激,毕竟在外国能碰到自己国家的人给予支持和帮助,真的很不容易。
之后,因为国内革命状况的转变,他俩先后回到了祖国。而且,他们俩一直都有来往。不管是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月,还是在平稳发展的建设时期,他们都彼此信赖,紧密协作,一起熬过了不少难关。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邓小平和周恩来的合作就更频繁了,邓小平也投身到了国家的建设大业里。1952年7月,他进了京城,当上了政务院的副总理,成了周总理身边的好帮手。
邓小平做事雷厉风行,碰到大事,他总是能迅速做出决定。而周恩来呢,他办事特别细心,两个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邓小平不光帮周恩来搞定日常事务,还管着铁道、交通、邮电这些事儿。而且,他还是中财委的第一副头儿,外加参政部的部长。
那时候,两家住得挺近的。一有空,邓小平的老婆卓琳和周恩来的老婆邓颖超就爱凑一块儿唠嗑。两家子时不时还会一起去十三陵逛逛,搞个野餐啥的,关系铁得很。
邓小平因为工作能力强,干得也漂亮,所以毛泽东就打算让他多负责点政府那边的事儿。
周恩来深知邓小平的为人与能力,对他的工作十分支持。随着邓小平的权力日渐增大,他对待工作变得更加细致入微、严谨认真,同时对周恩来的尊敬也愈发深厚。
说起周总理,邓小平满脸都是敬仰。而周恩来也从不藏着掖着,对邓小平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他打心底里赞赏。
有人问周总理,他是更喜欢邓小平同志那种“大事化小”的工作风格,还是刘伯承同志“小事化大”的处理方式。周总理立刻回“我个人更倾向于邓小平同志的做法。”
后来,有个意外的机会,邓公从周总理的夫人邓颖那里听到,说周总理已经患上了膀胱癌。邓公一听,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整个人愣在原地,动都没动一下。
邓公的女儿邓榕,头一回瞧见老爸这副模样。他心里头不好受,真是疼得要命。
1976年1月8日那天,周总理永远地走了,这对邓小平来说,真的是个大打击,因为他失去了一个特别亲、比亲人还亲的革命老伙伴......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在法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时,李富春和邓小平相遇了,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特别深厚。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好朋友就算远隔千里,心也像在身边一样。”
邓榕觉得,她爸爸和李伯伯一家,不光是革命战场上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是像一家人那样有着浓浓的亲情。
1923年那会儿,邓小平亲眼看到了李富春和蔡畅两口子喜结连理,正式成了夫妻。李富春和蔡畅这对新婚夫妇,也挺照顾他们这个年纪稍小的“小兄弟”。
蔡畅常常跟邓小平的女儿们开玩笑说:“你们老爸那时候可是个圆滚滚的小胖墩儿!”
邓榕回忆起她老爸那段最不容易的日子时,提到李富春经常给邓小平写信。他在信里不断给邓小平打气,安慰他,让他别太往心里去。
尽管他肩上的压力很重,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继续给邓公写信。蔡畅瞧见邓小平日子过得挺不容易,就主动给他送饭。邓公特别爱吃蔡畅做的那碗热腾腾的面条,后来心里头还老惦记着那个味儿。
可能这些事情在旁人眼里都不值一提,但在邓小平经历的那段艰难时光里,它们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像是他人生低谷时的一丝希望之光。
邓小平慢悠悠地讲起:“通过自己的劳动经历,受到一些优秀同学,比如李富春夫妇的带动和支援,再加上法国工人运动的启发,我的想法慢慢有了转变,心里头萌生了想加入组织的念头。”
1939年9月份,邓小平和卓琳在延安喜结连理,成了夫妻。
延安那窑洞外头,摆着张木头桌子,上面放着黄澄澄的小碗米饭。来的客人啊,都穿着八路军的粗布衣裳,看起来朴素得很。这就是延安那边特有的、简单又温馨的婚礼宴席。
那时候,周恩来夫妇、毛主席,还有李富春、蔡畅这些革命前辈都上门来给他们捧场庆祝。那一天,家里头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大家伙儿在喝酒祝贺时,你一个杯我一个杯,轮流敬个不停。
其他人全喝得烂醉如泥,就邓小平一个人还保持着清醒。事后大家才明白过来,是李富春怕邓小平喝多,悄悄把白酒换成了水。大家一听这事,全都笑得前仰后合。
因为工作需要,邓小平和李富春经常得一块儿到外地跑。他们有时会去东北、西北,有时也会跑到西南、华东。俩人老是一块聊到深夜,而这些聊天都是在李富春家里进行的,每次都是邓小平主动过去。
工作上,他俩配合得相当好。在很多事儿上,他们的看法都挺一致。碰到棘手问题时,邓小平和李富春总是一起想办法解决,两人简直就是铁哥们儿。
之后不管多繁忙,邓小平总会找时间探望蔡畅一家。蔡畅80大寿那天,邓小平亲手给蔡畅送上了一束鲜花,他们俩那六十多年深厚的交情,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没变。
蔡畅女士紧紧抓着邓小平的手,深情地说:“富春要是还在,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他肯定会从心底里为你感到高兴的!”
【革命战友之情至死不渝】
邓小平和聂荣臻,这俩人和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那是分不开的。他俩是老乡,还都跑到法国去打工上学,学成后回国就投身革命了,成了毛主席身边的重要帮手。
邓小平和聂荣臻,虽然年纪差了五岁,但他们的友情却走过了72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挑战。他们一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携手为革命事业奋斗。在艰难的时刻,他们始终站在一起,互相帮忙,一起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任务。
1922年8月那会儿,周恩来带着头,邓小平和聂荣臻就一起投身到了革命工作里。后来,他俩也都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一员。
邓小平和聂荣臻两人的友情后来深化成了革命伙伴的情谊。接着,他们俩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去。
1931年那会儿,经过好几年残酷的抗日战斗,他俩终于又碰头了。接着,他俩一块儿进了中央苏区,加入了红军对抗国民党“围剿”的行列里。
在长征走到草地的毛儿盖那会儿,邓小平同志不再当中央秘书长了,转而去红一军团做了宣传部部长。红军一团的政委呢,是聂荣臻。打那以后,邓小平和聂荣臻就总是一块儿干活儿了。
那时候,聂荣臻出手相助,救了邓小平一命。
在“西安事变”还没闹起来之前,邓小平不小心得了风寒感冒。起初他还觉得没啥大问题,但没想到这病越来越厉害。大夫治了好久,可就是没见好转,最后竟然严重到不行,眼看着人就不行了,生命悬在一线。
聂荣臻知道这事儿后,心里头那个急啊,疼得厉害。他坚决跟医生说,不管咋样,一定要把小平的病给治好。可医生也挺为难,实在没办法。那时候,东北军和红军正谈着呢,事儿一堆。
张学良将军那边给红军送来了好多慰问的东西,还有刚挤出来的新鲜牛奶。聂荣臻知道了这事,二话不说,直接就把那些牛奶全给了邓小平,好让他补补身子。
没多久,在聂荣臻细心周到的照料和新鲜牛奶的滋养下,邓小平的风寒竟然神奇地好了。邓小平对这事儿心里头特别暖和,对聂荣臻充满了感激。
1952年那会儿,邓小平一家从四川搬到了北京,住进了景山东北角旁边的一条小巷子里。说来也怪巧的,他们家正好就跟聂荣臻家做了邻居。
推开两家之间的那扇小门,两家就合成了一家。晚饭过后,他们时常一块去北海公园和景山公园漫步、闲谈,一路上总能听到他们爽朗开心的笑声。
1957年以后,邓小平一家换了住的地方,但他们两家之间的深厚感情一直都没变。只要有空,两家人还是会互相串串门,坐到一块儿吃饭,围着桌子聊聊人生琐事和家常里短。
1990年10月份,已经86岁高龄的邓小平,亲自去看望91岁的聂荣臻。俩老一见面,就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邓小平轻轻拍了拍聂荣臻的肩头,半开玩笑地说:“过了90岁这道坎儿,咱们就算是赢啦!”聂荣臻一听这话,立马放声大笑起来。
1992年年初那会儿,邓小平到南边考察,讲了一番很重要的话。聂荣臻就让他的秘书,把那段话反反复复读了三遍。他每次都听得特别仔细,生怕自己错过了啥。等秘书读完了,聂荣臻对邓小平讲的那些思想那是一个劲地夸,说他特别赞同邓小平同志的观点。
1992年4月份,聂荣臻病得很重,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情况不太好。趁着脑子还稍微清楚点,他赶紧叫秘书拿来录音机,让他一字一句录下自己的最后交代。
他在最后的留言里,再次表明了自己对革命的决心和信仰,还说他特别赞同邓小平同志在考察期间讲的关键看法,他会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的各项事务。
1992年5月14号,聂荣臻元帅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这位革命的老将离开了我们,当时93岁。
今天就是为了大义献身的日子,要让自由的花朵开遍人间。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像是一部传奇佳作,精彩纷呈。他们这一代人亲手书写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那段光辉耀眼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