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争夺百年旧账:从白井信夫的雪橇到今日科研暗战
说起南极洲,小时候地理课本上那一大片空白,老师指着地图打趣,“这地方比咱们中国还大呢!”1400万平方公里,比家里960万多出不止一点半点。可惜,大部分时间,这块地儿就像个冻豆腐,被厚冰层死死包住。要是搁在东北老家的冬天,也不过是小雪盖顶,这里的冰平均厚度1.9公里,光想象都觉得牙酸。
外公年轻时爱讲故事,说他那会儿看过一张老报纸,上头写着“南极有金山银海”,底下煤、石油、天然气样样全,还藏着铂、锰、镍这些稀罕金属。他总念叨,要不是冷得连鼻涕都能结成冰柱子,早让人挖空了。倒也没错,现在还基本保持原貌,多亏环境太恶劣,不是谁都能去折腾。
其实,各国惦记这块地方,可不是近些年的事。英国最先动手——1908年就给自己画了大饼,把好几片区域往自家名下塞。这事儿传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耳朵里,两国立马跟进,不甘落后;法国人优雅地点根烟,也划了一角;挪威人边滑雪边插旗子;智利和阿根廷凑热闹,更别提德国后来也掺了一脚。一战二战之间,你争我抢,好几个国家的领土主张重叠,就像街坊吵架,一言不合就翻脸。
二战结束后局势更乱,美国横插一杠子,1948年拉七八个国家开会商量,要么大家一起管,要么交联合国托管。但谁肯放手?结果自然谈崩了。这时候苏联站出来表态:“没我同意你们啥也定不了。”苏联当时在南极搞考察挺有成绩,还建了站点采集数据,让英美法不得不缓口气。
日本人的算盘其实打得早。据一本《日俄探险史》记载,日本1910年派出探险队长白井信夫,那哥们49岁,本来是陆军预备役,对冰天雪地情有独钟。他1893年跑千岛群岛练过兵,有两把刷子。这次带27个人,从东京坐木船“开南丸”直奔罗斯海,但第一季遇上巨厚浮冰,只推进到80度多便撤退。在悉尼修整过冬后,他们又杀回去,到1912年终于登上爱德华七世国王地,小分队拉着雪橇一路往里冲,在80度5分处插下日本旗帜。有野心的人,总不会轻易服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趁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东风,在东翁加尔岛建昭和基地。从卸设备盖房,到测气象采集冰芯,日本科研队一年比一年专业化。据《朝日新闻》1977年的报道,当时昭和基地已配备实验室,还有专门的越冬小组,每逢暴风雪只能靠短波电台与外界联系。不少日本科学家退休后回忆,说那段经历改变了一生——有人甚至患上“白色恐惧症”,见到积雪就头皮发麻,却依然念念不忘当初在无垠荒原煮速食味增汤的味道。
而世界各路英雄豪杰,都想来这里分杯羹。苏联搞东方站,美国忙扩麦克默多,新西兰守望斯科特基地……澳大利亚则牢牢控制东部大片区域。有意思的是,据1937年挪威档案馆资料,当时他们曾用水上飞机勘测沿岸线,并拍摄大量照片,以此为据向国际社会宣称主权——现在那些泛黄底片偶尔还能在奥斯陆博物馆展出,看得游客啧啧称奇。当时捕鲸船改装成科考船,下海捞磷虾顺便测量洋流,有一次甚至误捞上一只古怪的大章鱼,引发当地渔民猜疑是不是外星生物作祟。
环境恶劣归环境恶劣,人类野心才是真的坚韧。一场暴风可能摧毁营房,一次迷路足以让整个小队消失于茫茫夜色,但每隔几年还是有人前赴后继踏入这片无人区。《环球科学》1984年第6期刊登过一个细节:1958年底,美军运输机降落麦克默多站途中因导航仪失灵差点坠入裂谷,多亏飞行员临危决断才幸免于难。这种命悬一线的小插曲,如今听起来仍觉惊心动魄,却也是那个时代勇敢者共同的宿命吧?
1959年底,各方终于达成协议,在华盛顿签署所谓“南极条约”。十二个国家保证只做和平科学研究,不许军事活动,也暂且冻结所有领土主张。从1961年开始执行以后,看似天下太平,其实明争暗斗一直未停歇。有亲戚曾经参加中国长城站建设,他回来唏嘘感慨,说那里最难熬的是漫长黑夜与孤独寒冷,而各国科研人员虽表面客客气气,其实背后的较劲一点不少,“你今天钻多少米,我明天非超你不可。”
后来加入条约成员越来越多,中国1983年来了,中山站1989竣工,再之后昆仑、泰山等新基地方兴未艾。我查资料发现,中国2018年前往罗斯海建立的新科考站选址过程非常严苛,为避免影响企鹅繁殖区,还请教过新西兰专家并征求环保组织意见,这种跨国合作氛围,与六七十年前彼此防范截然不同。不过,该抢资源的时候谁也不会掉链子,比如磷虾捕捞配额,每次大会讨论都是针锋相对,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吃亏半分。(参见《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简史》,2020版)
但说到底,人算终究赶不上天算。最近几年全球变暖闹得沸沸扬扬,2023夏末据BBC快讯披露: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纪录,有专家警告思韦茨冰川融化速度破5500年来最快。如果照这样继续下去,将来哪怕没人敢开发矿产资源,仅仅因为生态灾难导致全球水位上涨几十米,那才是真正无解的问题。“祖宗留下来的净土,可不能被我们这一代糟蹋完。”这是村口李大爷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他年轻时候干林业,现在每天傍晚遛弯,总喜欢指着天空絮叨两句,“北方冷空气要来了,今年雨水又该反常。”
至于未来如何收场?谁知道呢。我去年春节回乡碰巧遇上一位退伍老兵,他年轻时候随援外工程队参与中山站建设,如今退休养蜂为乐。他笑言:“蜜蜂懂合作,我们人啊,就别再互相撕扯啦。”屋檐下飘满炊烟,我忽然觉得遥远的南极竟离生活这么近,只是不知几十年以后,还有没有孩子愿意静静听老人讲述那些关于未知大陆与永恒寒夜的小故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散见:《日俄探险史》《朝日新闻》《环球科学》《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简史》,BBC快讯及家庭口述轶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