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那年,老李在一次饭后突感胸闷,以为只是胃胀,没放在心上。可几小时后,他倒在了卫生间,再也没醒过来。医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一直在按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家属一脸疑惑:不是吃了抗血小板药吗?怎么还会心梗?
医生叹了口气,“药没错,错的是吃药的方法。”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什么是心梗“标配”?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通俗地说,它们能防止血管里的“血小板”胡乱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引发心梗、脑梗。
在治疗冠心病、心梗术后、放支架后,这两个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被称为“双抗治疗”。
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规范》明确推荐:对确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应尽早启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
但药虽好,也要用对。老李的悲剧,就出在对这两个药的五个误区上。
致命误区一:盲目“终身服药”,不问医生
老李做完心脏支架后,医生让他“至少服用双抗12个月”,但他听成了“要吃一辈子”。于是,一吃就是五年,期间从没复查过血常规,也没重新评估用药风险。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最大的隐患是出血风险增加。
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3年以上的患者,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1.5倍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和既往有胃病者。
更重要的是,双抗使用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2个月后,医生会根据风险评估,决定是否停药或改为单药维持。
致命误区二:不分早晚,想起来就吃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被设定为“早上服用”,因为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此时药效覆盖可更有效预防心梗。
老李吃药,今天中午、明天晚上、后天忘了,总想着“只要一天吃一次就行”。结果是,药效不稳定,导致血小板活性波动,反而增加血栓风险。
药不是“安慰剂”,需要有规律地服用,才能维持稳定的抗血小板作用。
致命误区三:吃药又喝酒,肝脏受不了
老李喜欢小酌,甚至觉得“喝点红酒护心”,于是配着药喝点酒成了常态。
殊不知,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刺激,氯吡格雷需要肝脏代谢,而酒精既加重肝脏负担,又会削弱药效,增加出血风险。
不少研究指出,酒精与抗血小板药联合使用,会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特别是空腹喝酒或饭后马上饮酒,更容易出问题。
致命误区四:随便加药,私自停药
老李听说“阿司匹林伤胃”,就自己停了几天,等胃舒服了才又吃回去;有时又听人说“加点银杏叶更护心”,就自己吃上了保健品。
这就是典型的“擅自调药”,极其危险!
因为银杏叶、丹参、三七等中药和保健品,也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可能导致药效叠加,引发大出血。
而反复停药、断断续续,则可能导致血小板“反跳”——药物作用消失后,血小板活性反而更强,形成致命血栓。
致命误区五:忽视基础检查,不复查血常规
老李吃药五年,从没查过血常规、肝功、肾功,也没做过胃镜。他以为“没出血就是安全”,其实体内早已暗流涌动。
抗血小板药的副作用,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出血可能从小微血管开始,等到出现黑便、呕血,往往已经严重。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建议:长期服药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用药。
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到底该怎么吃?
1. 明确适应症,不盲目吃药。这两个药主要用于冠心病、脑梗等特定人群,健康人、无高危因素者,不建议预防性服用。
2. 严格按医生建议服用。尤其是支架术后,一定遵循“双抗12个月”的标准,之后是否停药、改药,由医生根据风险评估决定。
3. 规律服药,固定时间。建议早上饭后服用,避免空腹刺激胃。不能断断续续、想起来才吃。
4.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饮酒、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胃部保护。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5. 定期复查,动态调整。至少每半年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副作用或药效波动。
心梗不是“突发”,是长期忽视积累的后果
很多人以为心梗是“突然的”,其实它是长期斑块形成、血管狭窄、血液粘稠、血小板活性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吃药不是万能,更不是“安心丸”。
只有正确评估自身风险、科学用药、定期复查、管理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防病之道。
老李倒下的那一刻,药物就在他身边,却没能救他。不是药无效,而是他犯了太多不该犯的错。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国循环杂志.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与依从性研究》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