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加拉罕宣言明文:沙俄应归还夺取中国领土,为何苏联未真正履行?

加拉罕宣言明文:沙俄应归还夺取中国领土,为何苏联未真正履行?

发布日期:2025-10-08 15:54 点击次数:67

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像石头一样砸在心口: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中国在北方和西北方向一共失去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十五个江苏。更戏剧的是,1919年苏俄公开宣称要把沙俄时代从中国夺去的一切统统还回去,包括中东铁路、租界、领事裁判权,听上去像一场天降大赦。可几十年过去,承诺为什么像风筝断了线?是真心悔过,还是一场高级外交操作?

一边是革命理想的高调台词: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被夺之物;另一边是现实政治的算盘珠:铁路、河道、外蒙古,一个都不想放。有人说,苏俄这是和旧帝国彻底切割;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先稳住,再慢慢算”。最吊人胃口的是,三份宣言前后口径一路变化,好像有人悄悄改了剧本。究竟哪一句才算数?

先把时间倒回去。17世纪,莫斯科公国一路向东,1643年探险队第一次闯进黑龙江流域,探矿采皮毛,占据据点。康熙年间矛盾升级,1685年爆发雅克萨战役,清军打赢了硬仗,但1689年《尼布楚条约》画线时,外兴安岭以北的一块地方还是没保住,足足几万平方公里。到雍正时,1727年《恰克图条约》再打补丁,贝加尔湖以南和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落到对方手里。1792年,俄日私下划分库页岛,北部归俄,南部归日,名义上清廷还在,但手已伸不进去了。

真正的大块头发生在19世纪中叶。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万平方公里被割走;1860年《北京条约》,再拿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参崴和整个库页岛;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斋桑泊南北四十四万平方公里被划走;1881年《伊犁条约》,伊犁以西、塔城东北又七万多平方公里。普通边民的日子最能说明问题:河对岸的林子成了别人的,祖坟头一夜之间在“境外”,渔汛来了却不敢下网。

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政权四面漏风,内有白军,外有协约国,最怕东边再起战事。为了稳边,1919年7月25日,苏俄外交副人民委员加拉罕抛出第一次对华宣言,话说得很满: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抢来的领土和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连庚子赔款的份额也不要了,中东铁路及附属财产无偿永久归还中国。听起来像把旧账一笔勾销的豪举。可北京的北洋政府没有立刻点头,一来日本在东北盘根错节,二来对苏俄到底有多“真诚”心里没底。

时间推进到1920年9月27日,第二次宣言来了,依旧强调废除条约、归还领土,但关键一句变了:关于中东铁路的“无偿归还”消失,改成“谈判解决”。这像不像商场里先给你打出五折广告,等你进门再说“这件不参加活动”?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政局渐稳。1923年9月2日,加拉罕在北京又通过华俄通讯社发布第三次宣言,大体重复前两次精神,但把关键承诺继续往回收,还附上更多条件。表面上风平浪静:宣言不断、口号很亮、气氛渐暖。实际上,暗流在加速:1922年8月31日,俄共中央政治局就定了调——谈判时不要直接依据前两次宣言,因为中国没有积极回应。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先前的支票,可以不兑。

有人拍手叫好,认为革命外交带来了历史性转机;也有人提醒,别把空头支票当工资条。街头巷尾的议论热闹,报纸上标题响亮,边地商贩盼着边境放开,运货车把油布蒙得更紧,心里却还是打鼓。

真正的反转在细节里。苏方提出一个新口径:废除不平等条约,从1896年算起。这个年份非常讲究——既绕开了1858到1881年那些大块割地,也回避了最肉疼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换句话说,外东北、外西北、唐努乌梁海一串地方,不在“归还”范围内。至于中东铁路,第一次说“无偿归还”的承诺,成了要价不菲的买卖:共管可以谈,期限可以改,但是想拿走,要出钱,要谈卢布赔偿和航权,还要接受一揽子条件。

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下。纸面上,中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但苏方实际控制不放手。铁路归还时间被定到八十年后,中国可在三十六年后赎买,但管理权多数还在苏方。奉系军阀张作霖不认这套,坚持另起炉灶。9月20日,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奉方在苏联军事压力下签了《奉俄协定》,把铁路归还期改成六十年,允许中国随时赎买,部分土地管理权给中方,可卢布赔偿却没着落。北洋政府在1925年2月又把它追认为附件,看上去统一了说法。到这时,三份宣言里的“豪爽”被细则打满补丁,前文的一串“伏笔”逐一翻面,大家明白过来:当初的慷慨,更像是一种策略。

形式上尘埃落定,实际上更大的阴影笼罩在地形图上。外蒙古问题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早在清末,沙俄就推波助澜分离。苏联沿用这条路,宣言里不提“归还”,协定里承认“自治”,结果是一步步演成事实独立。1945年8月,在苏联支持下举行公投,外蒙古脱离中国。中东铁路也不是一句话能松开,直到1952年12月31日,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才归还中国,而且并非无代价的礼物。看似平稳的表面下,新的障碍不断冒头:日本在东北的影响盘根错节,中国内部政治分裂拉扯,边境上的摩擦此起彼伏。黑瞎子岛、珍宝岛的名字后来一次次出现在新闻里,提醒人们,边界问题从来不会因为一纸宣言就彻底消解。

分歧也在加深。北京政府、奉系军阀、地方势力各打各的算盘;苏方强调“共同管理”“分步归还”的同时,实际控制却按得很稳。普通人感受最直接:河道航行权卡一下,运盐车就停;渔民出海一圈,回来却被告知“这片水面归人家管”。嘴上讲友好,手里拿算盘,这是那几年边境空气里的真实味道。

直说吧,把“理想主义外交”的外衣一披,谁都可以说漂亮话。可要从1896年才开始算不平等条约,这算不算只挑轻的拿,只把重的撇?宣言里把“无偿归还”讲成故事,到了谈判桌上又变成分期付款,还夹带航权和赔偿,这种手法确实高明。要不是算盘打得精,这一出哪能演得这么圆。有人夸这是策略,我更愿意问一句:既然要继承新衣,为什么旧口袋里的东西一点不肯倒?

标题说到了“豪言与落空”的距离。问题来了:弱小时开出的大支票,强了以后就能随手作废吗?支持者会说,这是革命外交的灵活机动;质疑者会说,这叫换皮不换骨。你更认同哪一边?欢迎把你的理由摆出来,算算这笔历史老账到底该怎么算清。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