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关羽和张飞仿佛自带主角光环。从我小时候第一次听爷爷讲三国故事开始,这俩名字在我心里的画面永远是“一腔热血、刀枪不入,那叫一个横!”哪怕现在网络上吹三国武力值,十有八九还得先提他们兄弟俩。可真要说三国里谁最猛,关羽张飞的天下,其实并没那么绝对。认真扒拉下去,压得住这两位的狠角色,还真不少。比武功,比狠劲,甚至可以一点点数出来,谁能让关羽偃旗息鼓,谁又能让张飞老老实实服气。
说关羽那本事确实不虚。淮南打仗,土山一战,他拦着许褚、徐晃两大 “硬茬”,步步锋芒毕露。你仔细“青龙偃月刀”那一挑,许褚、徐晃都被震住,不带糊弄人的。更别提那匹赤兔马叮铃声响,整个画面又多了几分威名。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家里人唠嗑时候对关羽的“英雄气”话多时张扬,真遇硬茬又极会审时度势。
至于张飞,我老觉得他像极了北方胡同里那种雷厉风行的 “大哥”——见谁都不服。赤壁之后,曹操穷追不舍,大军溃败,路上张飞一个人堵江边,吼一声,树都掉皮。许褚、徐晃、张辽仨老将,愣是让这拦路虎给怵回去,本事摆那儿了。小时候我想,这种男人骗人都不给力气,直接一拳能把街坊家的磨盘打成两半。
但江湖从来热闹,真正能一对一杠赢关张兄弟的,其实并不像传说那么稀罕。你要是多看点冷门史料,会发现总有几个低调的狠人,仿佛深夜里的铁蹄,安安静静就把波澜都搅浑了。真正“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将,还真不好下。
吕布这号人物,是三国舞台上的第一强者,大街小巷、影视舞台都争个不停。虎牢关那一幕放到今天,恐怕“男人必看的高燃场景”非他莫属。关羽、张飞一起出战,都被打得喘不过气,再请刘备上才把局势拉回点平衡。吕布的可怕,不只在武勇,更在自己的底气——连关羽都得低调服软。想想关羽平时多傲,见着吕布能走心底里那份谨慎,心服口服并非空穴来风。
而黄忠,长沙大战那场可以写进教科书。六十岁的硬汉,跟关羽一刀一枪死磕到对方开始琢磨计谋。更别提箭法,距离头盔一缨冷静射下,这分明是教你“别蛮干,靠真本事”。这场比拼让关羽撤出长沙,没点真功夫可能吗?
说起南中兀突骨,我是到读了些地方志才知道这位有多可怕。身高如塔,骑象披甲,刀枪不入。兵书上记着,诸葛亮非得火攻才敢取他性命,打仗已经不讲规矩,直接“外科手术”解决。比猛拼硬,恐怕关张二人真未必能沾便宜。
你还别小瞧那些没有流量的无名将。曲阿小将,名字听着平平。他敢独自顶住对面十二先锋,硬生生厮杀一刻钟杀出一条生路。这得下多大狠劲?你拿这样的人上对关羽张飞,胜负真还难说。
再比张飞面对的强者——首当其冲就是马超。当年葭萌关二百回合打完,表面上齐头并进,明里暗里谁都明白,马超的冲劲和张飞的耐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诸葛亮一看这阵仗,早就猜出张飞最多能“耗”,真熬到筋疲力尽他就悬了。
赵云的定力从来没崩过场。教训马超也罢,单挑张郃也罢,三十回合取胜,在对比张飞五十回合死斗,谁高谁低不用多说。而那些常被低估的猛人,夏侯惇、许褚、典韦,从濮阳到汉中,每每在关键时刻扛住全场。夏侯惇当年敢挡吕布,徐晃许褚却在关羽刀下撑不住,这种“关键局里看见谁抽冷子爆发”,才是真正大将的底气。
许褚、典韦固然生猛,真碰到关张兄弟也常常棋差一招。颜良虽然死得快,但场面声势一度盖过旁人。可这些都是刀尖上的功夫,厮杀里一瞬,谁优谁劣未必能定终生。
把这些刀光剑影细细摊开,三国最具压迫感的狠角色,吕布、赵云、马超、黄忠、许褚、典韦、颜良、夏侯惇、兀突骨、曲阿无名小将——每人都曾在某一刻撼动过天下格局。简单点说,能让关羽收声的是吕布、黄忠、兀突骨和那位曲阿小将。能慑服张飞的,非赵云、马超、夏侯惇莫属。至于许褚、典韦、颜良,位置尴尬,输赢全凭一念之间。
换个角度关羽张飞的“无敌”,未必完全靠武勇,更多是被后世反复雕琢、神化出来的。历史越深挖越发现,那些不爱出风头、低调作战的猛士,才最让你冷不丁打个寒噤。谁最强?怕是永远没有定数吧,每个人心底总有自己的榜单。而我,一个普通的观众,只能在翻阅史书和闲聊间,不断刷新自己的答案。战场故事没有彻底的句号,英雄下场后永远留着下一个回合的悬念。
你呢?在你的想象里,如果关羽和张飞正面碰上吕布或赵云,会是怎样一番较量?哪个猛将又最戳你心窝?欢迎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区,也许你的一句故事,正好点燃下个三国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