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八号甲火箭再传捷报:多项技术创新赋能高密度发射,开启商业航天新征程
北京时间 2025 年 8 月 26 日 3 时 8 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伴随着震天轰鸣,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直冲云霄,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第 10 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不仅是该火箭今年以来的第三发任务,更标志着这款我国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已正式具备多任务并行的高密度发射能力,为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提供了强劲支撑。
从 “首飞” 到 “高密度发射”,火箭性能持续进阶
作为长征八号火箭的 “升级版”,长征八号甲火箭在继承前者一级火箭与助推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二级箭体进行了关键升级 —— 采用更粗更强的箭体结构,使其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跃升至 7 吨级,精准匹配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的组网发射需求。
“一款新火箭首飞就搭载正式业务星,且首飞一年内便投入高密度发射,这在国际航天史上都较为少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宋征宇的评价,凸显出长征八号甲火箭的成熟度与可靠性。自 2025 年 2 月首飞以来,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该火箭连续执行发射任务,用稳定表现印证了其快速响应任务的能力,也为我国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大技术创新突破,重构发射效率与安全边界
此次发射任务中,长征八号甲火箭集中展现了全流程自动化、起飞主动漂移控制、过冷液氧加注等多项技术创新,从操作模式、飞行安全、流程优化三个维度,重塑了运载火箭的发射标准。
全流程自动化:告别 “手动依赖”,降低风险提效率
传统火箭发射模式中,大量手动操作环节不仅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为应对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对效率与安全的高要求,长征八号甲火箭团队以 “全流程自动化” 为核心突破口,重构了发射操作逻辑。
“只要流程设置准确,自动化系统就能精准执行每一步操作,既大大减轻了操作者的压力,也降低了人员操作门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孙海峰介绍,此次任务彻底打破 “手动操作 + 人工确认” 的传统模式,通过自动化技术覆盖测试、加注、发射等关键环节,让发射过程更稳定、更可控。
起飞主动漂移控制:首创算法护航,消除撞塔隐患
火箭起飞阶段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发射安全,长征八号甲火箭团队首次研发并应用 “起飞主动漂移控制” 技术,为火箭安全升空加上 “双保险”。
“我们充分发挥控制系统优势,通过大量仿真计算优化算法,让火箭起飞后主动向远离塔架的方向飞行。” 孙海峰表示,即便飞行过程中出现微小偏差,该技术也能确保火箭顺利脱离发射塔架,从根本上消除撞塔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发射安全性。
过冷液氧加注 + 锂电替代:优化流程,提升可靠性
除了操作与控制层面的创新,长征八号甲火箭还在推进剂加注与能源系统上实现突破。此次任务应用 “过冷液氧加注” 技术,有效优化了发射流程;同时,全面采用锂离子电池替代传统锌银电池,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火箭的整体可靠性,为高密度发射提供了硬件保障。
专属工位 +“7 天模式”,筑牢高密度发射基石
长征八号甲火箭的高密度发射能力,不仅源于火箭本身的技术创新,更离不开专属发射工位的强力支撑。据悉,该火箭未来大部分任务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执行 —— 这是专为长征八号系列火箭打造的专属发射工位,搭配邻近的专属总装测试厂房,形成了 “总装 - 测试 - 发射” 一体化保障体系。
“我国西昌、文昌、酒泉、太原四大主力发射场任务饱满,而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射对火箭需求巨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王婧超介绍,在海南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征八号系列火箭拥有了专属工位与厂房,彻底解决了发射资源紧张的问题,为规模化发射奠定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南商发一号工位采用改进型 “三垂”(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测发模式,并具备 “7 天发射、7 天恢复” 的超强能力。“我们通过实际任务验证,将射后恢复周期控制在 7 天内,且工位受损率仅 5% 以内,完全符合预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刘聪聪表示,这一模式不仅大幅缩短了发射间隔,还降低了发射成本,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关键保障。
从技术创新到工位保障,从单次发射突破到高密度任务常态化,长征八号甲火箭正以强劲的实力,推动我国商业航天迈入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新阶段,为全球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