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挥舞制裁大棒将中企列入黑名单,德国财长竟公然宣称中国商品是"垃圾产品"——不到24小时,中方三句话回击亮明底线!
2025年7月,中欧贸易战火升级:欧盟在18轮对俄制裁中突然列入10家中企,德国财长在G7闭门会议上推动围堵中国"垃圾产品",中国商务部立即启动对等反制。
医疗器械、白兰地、稀土三张王牌精准打击,法国酒商利润暴跌34.9%,欧盟驻华大使紧急求见。 这场贸易博弈背后,是西方对中国技术崛起的集体焦虑。
7月18日,欧盟正式批准第18轮对俄制裁,名单中首次出现约10家中国企业,其中包括两家位于中俄边境的农村商业银行。
欧盟指控这些银行"为俄军方提供金融服务",却未出示任何证据。 事实上,这些银行仅服务于中俄边境的农产品、能源等合法贸易,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高达190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3%。
更引发哗然的是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的言论。 在G7财长会议后的记者会上,他宣称G7已达成共识,将对中国"垃圾产品"采取行动,矛头直指电动车、家电等优势领域。
此言一出,现场记者错愕——德国自身作为出口大国,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国医疗器械对欧出口达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欧盟制裁令发布不到24小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用三句话亮明立场:"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干扰;敦促欧方停止损害中国企业权益;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权"。 这并非空话。 早在一个月前,欧盟对华医疗器械设限时,中方已演练过精准反击。
6月20日,欧盟援引《国际采购工具》,禁止中企参与500万欧元以上医疗设备招标。 短短17天后,中国财政部发布公告: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政府采购项目排除欧盟企业,非欧盟企业投标时欧盟设备占比不得超过50%——4500万元人民币与欧盟500万欧元(约3800万元人民币)门槛精准对等,且豁免在华欧资企业。
法国白兰地遭重击,政客跳脚民众上街
中方反制中最让欧盟肉疼的,是打向法国白兰地的关税重拳。 7月5日起,中国对原产欧盟的白兰地征收27.7%至34.9%反倾销税,轩尼诗、马爹利等品牌首当其冲。 法国干邑地区爆发1998年以来最大规模抗议,酒商哭诉利润"断崖式下滑"。
这一击直戳法国命门。 中国是法国白兰地全球第二大市场,年进口超3000万瓶。 而法国正是欧盟推动对华电动车加税的急先锋,此前还鼓吹"在所有工业领域对中国加税"。 中方反制后,马克龙虽称"欢迎中方豁免34家欧企",但法国财长仍强硬呼吁扩大对华壁垒,暴露欧盟内部分裂。
当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高调要求中方"30天内解决稀土供应",甚至用"恐惧和愧疚"描述欧企困境时,中国工信部悄然下发一纸命令:全国稀土科研机构上报专家名单,统一收缴护照,未经审批不得出境。 这道"软锁"彻底封死技术外流路径。
欧盟的焦虑实属无奈。 欧洲80%的稀土依赖中国,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军工领域。 4月中国对钇、铽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欧盟汽车生产线已岌岌可危。 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举着磁铁道具渲染"中国资源武器化",却难掩欧洲产业链的致命短板——缺乏采矿、提纯、磁材制备的全链条能力。
欧盟对华强硬的背后,藏着被美国胁迫的窘迫。 特朗普刚宣布8月1日起对欧盟汽车加征30%关税,德国车企立刻告急。
欧盟委员会紧急抛出720亿美元美国商品报复清单,包括波音飞机、波旁威士忌等,但内部对反制力度争吵不休。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疾呼"欧盟需用关税反击美国",法国外长巴罗则警告:"若对美屈服,中国必将效仿加税!"这种战略混乱被《华尔街日报》讽刺为"精神分裂":一边对美国妥协,一边对中国逞强,结果两头挨打。
原定7月24日举行的中欧峰会,已被中方压缩为一天。 王毅外长此前访欧时直言:"若中国援俄,俄乌冲突一夜可结束。 "这句警告暗示欧盟:配合美国围堵中国需付出更高代价。
商务部披露,2024年欧盟对华实施31项贸易限制,包括电动车38.1%关税、马口铁62%反倾销税。 而中方反制始终留有余地:白兰地关税豁免合规企业,医疗限制排除在华欧资产品。 正如财政部文件强调的"不得不"三字,既表明被迫立场,也为谈判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