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制造业的繁荣正在加速打击低迷的消费,并加剧经济结构失衡

制造业的繁荣正在加速打击低迷的消费,并加剧经济结构失衡

发布日期:2025-07-29 21:04 点击次数:142

内容提要:

上半年国内消费支出仅增5.2%,商品房销售下降5.5%。但制造业投资持续过热,上半年增7.5%,远超国内需求。这加剧了产能过剩,导致PPI下降2.8%、CPI下降0.1%、二手房价下降7.3%,还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在出口已占GDP二成时继续过度依赖出口,将面临欧美贸易壁垒风险,经济增长亟需从投资驱动模式转向消费驱动模式。

一、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我们在生产相对于国内需求显著过剩时,仍在大幅度增加对产能的投资。

上半年,我国GDP为66.0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制造业增加值远高于GDP的平均增速和第一产业3.7%和第三产业5.5%的增速。

可以这样说,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建立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和压抑家庭部门收入推动对制造业的投资政策上。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但其中对制造业投资增长了7.5%。6月底,全国流通中的货币M2存量同比增长7.9%,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长8.9%,但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的资金和债务,主要流向了政府和国企控制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端。上半年政府新增债券7.66万亿,同比增长了129%,但居民部门新增贷款仅0.57万亿,不到政府新增债券的7.5%,同比大幅下降19.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增长2.8%,私营单位增长1.7%。居民部门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消费品购买补贴的刺激下,掏老本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仅增长5%,居民消费与购房总支出增长3.1%,其中消费支出总额20.1万亿元,增长5.2%,商品房销售额4.42万亿元,下降5.5%。

上述数据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在国内制造业产能已经较为严重过剩的背景下,由于经济增长模式没有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移,经济政策基于强大的惯性,依然在投资并增加制造业产能,在如何减少重复和无效甚至浪费投资方面,在如何增加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并没有明确的付诸实践的措施。

反映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价格指标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上半年制造业部门严重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2.8%。在零售环节,尽管各地利用掌握在发改委手中的服务价格管控权上调了一些公共服务类价格,导致服务类价格上涨了0.4%,但由于消费品价格下降了0.4%,CPI同比依然下降了0.1%。其中未列入CPI的百城二手房销售价格下降了7.3%,五十城房租下降了3.7%(CPI中的租赁房房租仅下降0.1%)。

由于资金供给也严重超过了市场需求,6月底核心的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降低到1.4%,下降了22.2%。

包括中国经济所有领域的价格变化,集中在GDP的价格调整系数中。上半年,反映中国所有领域的综合价格变化程度的GDP的价格调整系数为98.96%,即同比下降了1.04%。其中二季度下降了1.26%。

二、认为中国家庭更愿意储蓄而非消费才导致制造业生产过剩,这一观点非常片面。

不少人认为,中国制造业产出并不过剩,中国也没有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压低个人收入占比来补贴投资和制造业,只是中国家庭拿到收入之后更愿意储蓄而不愿意消费。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降低存款利率来将存款从银行挤出到消费领域。事实上,三个方面的数据给了这种观点两个大耳刮子。

第一,去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8%和1.7%,但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5.2%。这意味着居民更愿意消费而非储蓄。

第二,6月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和5年期同比分别下降了13%和11.4%,但上半年居民新增贷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9.1%。这意味着家庭部门减少增加债务并非利率原因。

第三,上半年中小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从去年6月份的2.3%一路下降至1.6%,下降了30.4%,但并没有挤压出居民部门存款。6月底居民存款达到163.1万亿元,新增10.86万亿,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6.9%。

为什么家庭新增存款增长了16.9%?因为在经济低迷时期,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远快于低收入者。比如2024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3%,但其中位数仅增长5.1%。去年收入高的非私营部门工资增长2.8%,但收入低的私营部门仅增长1.7%;2025年上半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3%,但其中位数仅增长4.8%。这些数据意味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而经济学告诉我们,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之后,消费率便会随收入增加而下降,投资率随收入增加而增长。这意味着,居民部门增加的银行存款,来自高收入者而非低收入者,来自高收入者在经济低迷时期对投资的犹豫,而非低收入者对需求的压抑。

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6%,可以成为这个观点的论据。

三、史无前例的消费刺激和房地产刺激措施,对平衡供给与需求,效果不太明显。

中国的工业产出超出预期,出人意料地快速上行。但消费者支出呢?尽管存在大手笔的消费品更新补贴和消费刺激补贴,尽管存在企业为了消化库存而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尽管家庭在收入预期低迷时仍然愿掏腰包,但毫无疑问,零售销售弱于预期。比如汽车销售通常是可靠的增长驱动力,在消费补贴和价格战的刺激中,上半年汽车零售额仅增长0.8%,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工资增长、就业保障和持续的通货紧缩压力等更广泛的问题是消费跟不上供给的原因,抑或是,供给增长太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消费刺激虽提升了部分大宗商品的销售,但它们仅占GDP的0.2%左右,远不足以扭转消费在GDP中占比仅三分之一的低迷格局。而要撼动这一格局,零碎的修补政策显然无能为力,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来重塑。

当然,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一个拖累因素。房地产刺激如降息和300亿元再贷款虽意在去库存,但仅覆盖5%未售完工住房,远低于30%预估不可售库存,与此同时。没有购买方的收入提高,也难以刺激购房需求。

房地产投资继续下降,房价下滑得更快,商品房销售额虽然没有统计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中,但购房之后的装修、家电和软装支出,却是零售额和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

四、出口对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支撑,可能到头了。

支撑制造业高于国内需求而快速增长的,是商品出口。上半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出口增长7.2%,达到13万亿元,占到GDP的接近五分之一。贸易可能已经从美国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中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但下一阶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仍可能给企业规划带来压力。出口商一直在将货物改道运往东南亚和欧洲,但随着美国与越南、印尼、菲律宾达成的贸易协议中存在的对第三国转运商品额外征收40%的关税条款,这种解决方法的可靠性越来越差。

7月24日,冯德莱恩在中欧峰会上再次要求,中欧经贸关系需要再平衡。建议我们通过增加国内需求来控制对欧洲越来越高的贸易顺差。

上半年,我们对欧盟出口2675亿美元,同比增长6.6%,进口1246亿美元,同比下降5.9%,对欧盟贸易顺差1428亿美元,同比增长21.2%。上半年对欧盟贸易顺差占到我国GDP的1.6%。

在特朗普掀起的贸易战中,在我们对美出口大幅下滑后,一旦对欧出口下滑,对我们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将带来严重困扰。

【作者:徐三郎】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