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神仙湖畔的荒废舞台,记录着一场令人痛心的政绩闹剧。2017 年至 2019 年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决策者用 2230 万元财政资金,在青山绿水间演绎了现代版 "买椟还珠"—— 斥巨资打造的 "水秀"" 灯会 " 旅游项目,仅维持半年运营便陷入瘫痪,最终沦为杂草丛生的烂尾工程。
时任县委书记陈华的决策轨迹清晰折射出某些基层主政者的执政误区。面对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现实,本应精打细算的扶贫资金,却被任性地投向缺乏科学论证的文旅项目。从擅自决定 "先施工后招标" 的违规操作,到刻意回避风险评估的专业审视,整个决策链条暴露出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决策之上的权力异化。这种 "三拍干部" 作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在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的环境中肆意蔓延。
这场决策灾难造成的损失远超账面数字。对于年财政收入不足 5 亿元的贫困县,2230 万元相当于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年度支出的三分之一,或可新建 30 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当这些资金化作废弃的灯光设备和锈蚀的钢结构时,失去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基础。当地百姓至今记得,项目停工后杂草疯长的场地与周边破旧的校舍形成的刺眼对比。
案件暴露的监管漏洞同样发人深省。从立项到施工长达两年的过程中,财政评审、审计监督等环节集体失语,直至项目彻底失败才启动问责程序。这种 "事后诸葛亮" 式的监管模式,难以遏制决策者的短期政绩冲动。更值得注意的是,陈华在问题暴露后仍获提拔的异常轨迹,暴露出干部考核机制中 "重显绩轻潜绩" 的倾向。
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此案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它告诫主政者:在欠发达地区实施重大项目,必须建立三重防护机制 —— 专业机构的技术论证、民主决策的程序正义、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更需警惕将文旅项目异化为 "视觉扶贫" 道具的倾向,真正把有限资金用在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刀刃上。
当巡视利剑斩断任性决策的链条,当制度笼子关住权力脱缰的野马,贫困地区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科学轨道。陈华案的最终查处,不仅是对个别违纪者的惩戒,更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宣战书。那些尚未暴露的 "形象工程"" 政绩泡沫 ",都将在日益完善的监督体系中无所遁形。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