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开国少将里,有这么一对亲兄弟挺招人眼球:大哥贺晋年是少将,小弟贺吉祥也是少将,俩人的肩章级别一样。但话说回来,这事儿并不算多“美谈”:以贺晋年副兵团领导的身份,给个少将头衔确实有点儿屈才。贺吉祥呢,一直到抗美援朝快结束时,才混上了志愿军第11师的师长,论起军中的老资格,跟大哥比起来可差得远了。贺晋年在红军那会儿就已经是师长、军长了,经历上比弟弟早了快二十年。大家伙儿也心照不宣,不会在贺晋年面前聊起军衔的事儿,免得大家尴尬。
原本这对兄弟在军衔上不太可能站在同一级别。贺晋年在陕北红军里可是个老资格,加上陕北红军的两位头儿刘志丹和谢子长都早早地走了,队伍里缺少能撑场面的大将,贺晋年自然就显得格外亮眼。到了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当上上将,说不定还是陕北那边唯一的上将代表呢。
不过,陕北还出了一位官职更大的干部,但在1954年因犯错而自杀了。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有位高领导在东北的党政军界特别有威望,他还提拔了同样是陕北红军出身的贺晋年,让贺晋年当上了东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在1955年军区改制之前,全国总共才6个大军区,由此可见贺晋年的职位有多显赫。要是那位高领导没发生意外,贺晋年很有可能被封为开国上将,以后的路也会走得很顺。
不过,到了195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贺晋年等人深陷其中,被错认为是高某的“心腹”,不得不一再写检查、表明立场,这让他的处境和未来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会儿,刘伯承正在南京忙于军事学院的筹建,他既看重人才,也想帮贺晋年一把,于是特意把他调到了学院的战役系深造,好让他远离那些纷扰。
贺晋年到了南京,白天忙着听课学习,晚上还得写检讨,心里头别提多紧张了。有人瞧见他,就在背后嘀咕,说三道四,这些话传到贺晋年耳朵里,让他心里更加沉甸甸的。学院战役系的头儿杨得志,看到贺晋年心里头压着大石头,晚上熄灯了还在那儿写个不停,心里挺不是味道的。杨得志走过去劝他:那事儿跟你关系不大,咋还揪着不放呢?别写了,歇歇吧!
说起来,杨得志可是老资格的红军战士了,他之前在晋察冀军区和一野都干过。他和贺晋年以前交集不多,但1954年那档子事儿,大家都知道。杨得志觉得,像贺晋年这样的革命军人,被卷进政治风波里,实在是太冤枉了。因此,他劝贺晋年别太往心里去,别老是写那些检查了。
不仅杨得志这么想,就连深受大家尊敬的彭老总也对贺晋年十分信任。当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后,他来到学院检查工作,杨得志趁机向首长反映了贺晋年的近况,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彭老总一听这话就火了,在会议上特别点名批评了一些人,告诫他们不要在学院里瞎猜乱说。有了领导和战友们的关心,贺晋年心里暖和多了。
其实贺晋年虽然常跟那位高领导打交道,但都是工作上的往来,远不到“铁哥们儿”的程度。组织查了查,也没发现贺晋年有啥大问题。不过呢,因为那事儿影响太坏,为了把事儿压下去,第二年授军衔的时候,贺晋年就没法评上将了,只拿了个少将,还写着“暂时”的备注。在所有的副兵团级干部里,他55年的军衔是最低的。
为了让陕北红军更显眼,组织上临时决定给阎红彦同志一个上将军衔,尽管他的军事经历比起贺晋年来说稍逊一筹。对贺晋年而言,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好在贺晋年只是军衔降了点,工作位置和收入没怎么受影响,晚年生活还算安稳,也算是挺幸运的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