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份榜单见证了国家30年的兴衰历程
1995年,东京银座的东芝总部大楼里,LED屏幕上反复播放着“日本制造征服世界”的宣传片。那一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日本企业以149家的数量紧接在美国之后的151家。而中国仅有3家企业勉强上榜,全都是以“中”字开头的国有企业。当时,《读卖新闻》自豪地写道:“东京湾每一盏写字楼的灯光,都在书写着日本的世纪。”
到了2025年7月,一份新的榜单出炉:美国依然以138家企业位居榜首,中国紧随其后,有130家企业上榜,而日本则只有38家企业。沃尔玛凭借6809亿美元的营业额,连续12年蝉联榜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也进入了前十名。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比亚迪首次进入前100名,拼多多排名大幅上升了176位,华为在受到制裁的情况下,仍然强势回归至第83位。
这张榜单的变化,背后藏着三个国家的经济秘密,也记录了企业大佬们的恩怨情仇、疯狂赌局和逆袭故事。
日本篇:从“电子强国”到“退市潮”的黯淡黄昏
东芝:长达74年的上市历程因核电冒险而画上句号
1996 年,东芝社长幸一青木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举杯庆祝。当时,东芝作为全球第 32 大企业,拥有多项关键技术,比如 NAND 闪存专利,其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甚至美国的 NASA 也在使用它们的芯片。谁能料到,27 年后,东芝竟因一场“自杀式并购”而黯然退出了股市。
2006年,东芝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赌上了自己的未来,希望借此打入全球核电市场。当时,东芝的社长冈村正雄在记者会上信心满满地说:“这将让东芝成为能源领域的索尼!”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如意。2011年,福岛核事故引发了全球核电项目的紧急叫停,西屋电气瞬间成了“烧钱黑洞”。仅在2016年,西屋电气就亏损了9500亿日元。
更严重的是管理层的“造假习惯”。为了掩盖亏损,东芝连续7年虚增了1562亿日元的利润,这相当于三年的真实利润总额。2015年,事情被曝光时,当时的社长田中久雄在记者会上深深鞠躬,但股价还是暴跌了60%,市值缩水了40%。最终,在2023年12月,这家曾发明了日本第一台微波炉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公司,以2万亿日元的价格卖给了私募股权公司,结束了其74年的上市历史。
索尼随身听:被乔布斯借鉴却因傲慢落败
1979年,索尼Walkman一推出,盛田昭夫就自信满满地说:“这会让年轻人把音乐焊在耳朵上。”果然,这款重390克的磁带机卖了2.5亿台,连迈克尔·杰克逊都随身带着。但2001年乔布斯带着iPod出来时,索尼的反应简直可以用“教科书级傲慢”来形容。
索尼内部曾有个荒谬的规定:所有播放器都必须支持自家的 ATRAC 格式,而拒绝支持 MP3 格式。工程师曾警告说:“用户只是想把歌拖进设备里,不是想学怎么转换格式!” 但管理层却轻蔑地回应:“索尼的技术标准不容置疑。” 结果,苹果 iPod 加 iTunes 的组合横扫市场。到了 2004 年,iPod 的销量已经超过了 Walkman,而索尼的高管们还在开会讨论“要不要给 MP3 功能降级”。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年轻时的乔布斯曾特意去索尼那里,拿着 Walkman 的样品寻求设计建议。现在,苹果公司的价值已经是索尼的二十倍了。而索尼的 Walkman 部门在2023年的总收入,甚至还不够苹果公司一天利润的一小部分。
美国篇:科技巨头的“垄断游戏”与千亿恩怨
谷歌每年支付给苹果大约两百亿的费用,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硅谷有个笑话:“谷歌搜索的半条命在苹果手里。”为了保住 Safari 默认搜索引擎的位置,谷歌每年要向苹果支付 200 亿美元——这相当于苹果年利润的 14%,比小米全年研发投入还多。
这个“钱权交易”始于2007年iPhone发布之前。乔布斯原本想自己开发搜索引擎,却被谷歌的布林说服:“我们帮你做地图,你把搜索交给我们。”然而,2010年安卓系统兴起后,乔布斯非常生气:“他们偷走了我们的市场!”他威胁要发动一场“核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变成了“边打边赚”:谷歌依靠苹果的流量赚取了上千亿美元的广告费,而苹果则收取保护费。只有像Epic Games这样的开发者在哭泣。2020年,《堡垒之夜》因绕过苹果支付系统被下架,随后引发了长达五年的反垄断诉讼。直到2025年,法院裁定苹果必须开放外部支付渠道,这场“数字税霸权”才出现了一些变化。
马斯克在中国的快速行动与特斯拉面临的难题
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时,马斯克立下“三年量产”的目标,却被网友调侃为“画饼”。没想到,仅仅10个月后,第一辆Model 3就从生产线上开出来了,创造了“一天盖一层楼”的建设奇迹。到了2025年,这座工厂的年产量达到了95万辆,占特斯拉全球产能的四成。然而,最近马斯克却笑不出来。比亚迪的营收达到了1703亿美元,排名全球第91位,已经超越了特斯拉的“全球新能源车销冠”位置。此外,特斯拉在上海新建的储能工厂刚投产不久,就被宁德时代的价格战逼得降价了15%。
当年,当特斯拉来到中国的时候,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曾说过:“他们就是个组装厂!”如今,两家公司在沙特的储能项目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比亚迪拿下了12.5GWh的订单,而特斯拉只抢到了一小部分。这场“新王和旧王”的对决,比美剧《硅谷》还要刺激。
中国故事:从u0026quot;亿万件衬衫换飞机u0026quot;到u0026quot;世界工厂的崛起u0026quot;
华为的“芯片保卫战”与任正非的“寒冬预警”
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在凌晨给员工写了一封信,说“所有备胎一夜之间转正!”当时大家都觉得一个年收入刚过千亿的中国公司恐怕难以应对全球最严厉的技术封锁。然而到了2025年,华为不仅挺了过来,还以1198亿美元的收入重回世界500强第83位,研发投入更是高达1647亿元,这相当于北京和深圳2023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最传奇的莫过于“麒麟芯片绝地反击”。被断供高端光刻机后,华为工程师在深圳坂田基地搭起了“帐篷实验室”,用28nm工艺堆叠出7nm性能的芯片。2023年Mate 60突然上架时,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正在中国访问,网友戏称“华为给她送了份‘特殊礼物’”。如今,英伟达CEO黄仁勋不得不承认:“华为取代我们只是时间问题。”
拼多多的“砍一刀”活动和比亚迪的“电池霸权”策略,其实都体现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独特玩法。拼多多通过“砍一刀”吸引用户参与互动,通过社交裂变带动产品销售,让用户觉得商品价格越来越便宜,体验感更强。而比亚迪则凭借在电池技术上的优势,逐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站稳脚跟,不仅在电池性能上占据领先地位,还通过整合产业链,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两种策略,一个是通过用户参与感带动销量,一个是通过技术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虽然方式不同,但都为各自带来了显著的市场影响力。
拼多多在2025年的排行榜上突飞猛进,排名从266位跃升至292位,相当于每两天就能前进一位。这家靠着“砍一刀”策略在中国迅速走红的电商平台,在2024年海外市场的收入猛增了300%,与Temu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连亚马逊都要叫嚣着“求饶”。尽管创始人黄峥已经退居幕后,但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查看用户评价,一旦发现“砍不动”,就会要求产品经理加班改进算法。
比亚迪的成功故事就像是一部励志小说:2003年,王传福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时,曾被人嘲笑“一个做电池的怎么造车”。然而到了2025年,比亚迪以1703亿美元的营收在全球车企中排名第三,市值甚至超过了丰田的一半。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更是惊人,拥有超过10万名工程师,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500亿,连马斯克也不得不酸酸地说:“他们的电池成本比我们低20%,这不太正常!”
趣谈大企业间的爱恨情仇经典瞬间
阿里巴巴与 eBay 的较量:“淘宝仅用 3 年就超过了 eBay”
2003年,eBay进入中国时,CEO惠特曼说:“我们有全球经验,淘宝撑不过18个月。”马云在杭州的家召开紧急会议,想出了三个“土办法”:淘宝免费三年、推出“旺旺”即时聊天工具(帮助卖家和买家直接沟通)以及推出“支付宝担保交易”。最出人意料的是,2006年,淘宝拍了一支魔性的广告:“eBay收费,淘宝免费;eBay复杂,淘宝简单”,这直接将eBay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80%降到10%。多年后,惠特曼总结:“我们输了,因为我们太傲慢,以为美国的经验能直接用在中国。”
腾讯和360的“百亿之争”:弹窗背后的较量
2010年,中国网民被一场“弹窗大战”折腾得不轻。腾讯指责360安全卫士“偷窥隐私”,而360则反击说QQ“扫描用户硬盘”。双方你来我往,甚至要求用户只能选择其中一方的产品。这场风波最终由工信部出面解决,但背后其实是腾讯在市场扩张中的焦虑。当时马化腾刚花了4.5亿买下《英雄联盟》,担心360会抢占安全市场,而周鸿祎则一心想要挑战巨头的地位。如今,两人已经成了行业内的“大佬”,但关于那次事件的“弹窗梗”仍然流传:“当年删了QQ的人,现在可能在用微信支付。”
未来的三国杀会有哪些新玩法?
到了2025年,一些新的趋势开始显现:美国的科技巨头们赚的钱是中国同行的2.3倍,分别是97亿美元和42亿美元。不过,在新能源和储能领域,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60%的产能。尽管日本上榜的企业数量减少了,但丰田依靠其混合动力技术稳居第15位,而本田研发的固态电池或许将成为它们翻身的关键。
或许就像任正非所说的:“没有人能永远站在巅峰。”30年前,谁会想到中国能从寥寥几家发展到130多家企业呢?30年后,又有谁能断言不会再有新的变化呢?毕竟,在商业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故事的不断上演。
数据来源:2025 年《财富》杂志的世界 500 强企业榜单、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企业公开发布的财报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具体细节参考了高管的个人传记和媒体的深度报道,并经过事实核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