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还没散开,渤海湾清晨却已经热闹。码头那边,喜欢军事的市民早早架好望远镜,全都盯向江南厂,生怕错过传说中“巨无霸”新航母的影子。最近,外媒关于核动力航母开工的消息越传越快,连美国《防务新闻》和英国《简氏防务》都预测这艘新航母可能会在2030年前服役,网上随即炸开了锅。“这消息靠谱吗?”大家都在议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
外界这么关注,国防部发言人却只淡淡回应了一句“我不掌握具体情况”,让不少人更觉得有意思。有人开玩笑说,中国造航母的气派,比手艺人还低调,话很少,全凭本事说话。
要说中国航母,其实发展可是一步步走来的。2012年辽宁舰服役,别说海军官兵揪心,全国老百姓都守着电视,盯着那艘还残留着“瓦良格”记忆的钢铁巨舰。外媒一开始毫不看好,笑称咱这是“海上旧博物馆”,说技术落后欧美几十年。可谁能想到,这个“二手货”却成了中国航母事业最早的“练兵场”。
辽宁舰没服役几个月,歼-15舰载机就在甲板上重重落地,飞行、调度、维修环节全靠实战一点点摸出来。中国团队用踏实苦练攒下宝贵经验,航母怎么练出来就怎么实战化。
几年后,2019年轮到山东舰交付,大家这才发觉辽宁舰其实只是开始。山东舰不是全盘照搬,技术和甲板布局都进行了改造升级。服役没多久,就冲上远海演训,舰载机的起降次数直接攀到了辽宁舰同时期的三倍。这时候,外媒的评论也变了,开始说中国不光能造航母,还能“玩创新”。
真正让大家惊叹的,是福建舰露面的时候。2022年下水,福建舰一登场就用了电磁弹射技术,这一水平和美国最新的福特级不相上下。而且福建舰没怎么等,就完成了歼-15T、歼-35隐身机、空警-600预警机的弹射起降测试。我那位军迷朋友感叹说,福特级弹射装置从试验到能用拖了五年多,福建舰两年多就玩明白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靠团队一步步啃下每项难题吃出来的。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核心技术,再到甲板和舰体结构的改良,每一道工序都是硬实力的沉淀。
中国人向来喜欢说“榫卯对的严实,才能上钉子”。中国航母也走的就是这路数:辽宁舰解决“有没有”,山东舰迈向自主,福建舰则是一口气奔着世界前列赶。反观别的国家,有些甚至航母还没搞定,设计成天在变,福特级试了十年弹射系统还不靠谱,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配着F-35B,到现在性能都还没用顺手。福建舰的试验训练一项没落,全流程扎扎实实推进。
为啥西方媒体总对中国造核动力航母格外关注?其实说穿了,核动力意味着一次加油能跑十多年,出海半年根本不用管补给。对大国海军来说,这就是底气。可中国自己一点没着急,国防部那句“国家安全需要”也不是在哪都喊。这两年美国盯紧亚太,刚2024年又批了155亿美元加强军力援助,三亿美元给台湾撑腰。英国最近还跳出来折腾台海问题。
说到底,中国发展航母不是为了撑场子耍威风。就像家里装门锁、安防盗门,真用上是为了安稳,而不是给人看热闹。咱们讲究的是实用和稳妥,只有能打能用才有底气。
如今中国人把大部分关键技术都啃下来了,不管动力系统怎么升级,从零件、系统、到整体整合,一步一步都做得很扎实。核动力的技术,说不准早就留在实验室里反复论证,只差一个最佳时机了。
其实,大家心里最大的自豪,就是自家的航母不是摆样子,是真的天天在大海上练本事。辽宁舰一年能出海两百天,去年还活跃在西太平洋。福建舰的测试也越来越细致。而看看美军有的航母,好几个月搁在港口不动,一出海任务还经常出点问题。对中国海军来说,航母绝不是谁的脸面——就是拿出来练、拿出来用。
这些年走下来,中国航母终于摆脱了“追赶”的影子,把扎实做成了底气。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一步一个脚印,做的是靠谱、是踏实。模型不管多漂亮都不重要,中国航母靠实力在海上守护家门,将来无论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都是实打实守护和平的大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