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松冠军到工厂工人,人形机器人正跨越实用化的最后门槛
2025年8月,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区中央,四台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协作完成一条完整任务链:一台在检修电力设备,一台在分拣流水线上的零件,另一台进行精密质检,最后一台则完成物品封装。全程没有人工干预,所有机器人通过一个“大脑”协调工作。
这场精彩演示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它标志着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向规模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就在四个月前,其中的主角之一“天工Ultra”刚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短短数月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已从“最能跑”向“最好用”进化,工业场景的落地应用正在加速铺开。
01 从赛道到产线,人形机器人开启“好用”进化之路
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天工2.0”作为主持人登上舞台,融合多模态环境感知、复杂语义理解与实时动态决策能力,稳定完成了高难度主持任务。而在展区现场,它更是完成了长达数十小时的长程行走和奔跑直播,全程无间断稳定运行。
天工系列机器人曾以运动能力著称。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上,天工获得多个冠军并夺得全能优胜奖;今年4月的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它在复杂地形中完成21公里挑战,验证了量产可靠性。
运动能力只是基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大论坛上明确表示,他们正在推动具身智能从追求极限运动能力的“最能跑”,向支撑复杂场景系统级应用的“最好用”跃迁。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中心在大会期间发布了具身智能领域四大核心成果:具身世界模型体系、具身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系统、跨本体VLA模型。这些技术创新让机器人获得了认知与预判能力,实现跨本体、多场景、多技能的通用性。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当“最能跑”与“最好用”深度融合时,一个由人形机器人驱动,更智能、更柔性、更高效的未来生产力图景,正在加速展开。
02 四大技术突破,攻克“好用”难题
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真正的“好用”,需要解决三大关键挑战:自主学习能力、全自主导航能力和跨本体泛化操作能力。本次发布的四大技术成果正是针对这些瓶颈的突破。
跨本体VLA模型是支撑机器人在多本体与多场景中灵活适配的关键。该模型积累了超百万量级的数据,利用各类机器人操作数据和海量互联网视频数据,实现机器人跨本体的通用操作知识积累。
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让机器人既能走稳、更能干活。这一系统由自主导航系统和全身控制系统组成,具备点对点导航、动态障碍感知和自主避障能力,同时支持机器人在移动和站立状态下灵活进行上身动作控制。
为解决数据瓶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 “千台机器人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这是业内首个千台级规模的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通过搭建远程遥操作中心,让千台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深入工厂车间、物流仓储等真实工业场景。
“与实验室场景不同,真实场景的环境变化、人为扰动、突发状况等因素,为具身智能模型提供了更加丰富、真实的训练素材。”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03 工厂场景率先落地,商业化进程超预期
在工业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小批量交付阶段。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家企业公布了量产交付计划:
优必选科技:今年计划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主要面向汽车、3C半导体行业客户。7月,该公司中标金额高达9051.15万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星动纪元:截至2025年7月,已交付机器人产品超300台,另有在手订单超500台。清宝机器人:2025年至今,公司机器人订单金额为5000多万元,上半年已完成2000多万元的交付。
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透露,自2024年以来,该公司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合作,推动旗下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进入工厂“实训”。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优必选将重点攻克的工种技能收敛为搬运、分拣和质检三大类。这些工位员工流失率较高、管理较难,年轻人不愿从事,出现了“招工难”,因此客户迫切希望机器人替代人工。
“人形机器人是生产力工具——要能真正干活,提升客户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焦继超强调。
04 量产时间表浮现,2026年将成关键转折点
行业普遍预测,2026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爆发年。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观察发现,整机厂商,包括零部件厂商,至少平均每家企业有将近50%-100%的增长。“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每年翻一番的节奏是可以保证的。如果有更大的技术突破,未来2—3年,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王兴兴这样认为。
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判断,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会在一万台以上,超过千台的企业估计会有五到六家。一位投资人士则表示,业内预计2026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优必选的发展规划也印证了这一时间表:2025年公司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为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乐观估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达数千台;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
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计划同样雄心勃勃。马斯克在2025年初表示,公司设计的第二代产品生产线月产量将达到1万台(2026年中),再下一条生产线月产量将达到10万台。他预测“2026年将是史诗般一年,有巨大的飞跃,27-28年会好的超乎想象”。
05 挑战犹存,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尽管商业化进程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价格门槛首当其冲。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指出,机器人走向大众化的价格带应在1万美元-2万美元(约人民币10万元以下),但目前仍难以做到。天工2.0虽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75%,但小批量量产价格仍与入门级轿车相当,约在150-200万元区间。
技术成熟度方面,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指出,目前机器人硬件基本够用,但AI具身智能大模型尚未迎来“GPT时刻”,通用泛化性和自主决策能力不足依旧是最大挑战。
焦继超强调,场景落地必须聚焦:“选择应用场景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什么都做。聚焦之后,才能明确研发方向,否则产品设计就是无源之水。”
优必选把工业场景作为主攻方向,认为工业场景门槛虽高,但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焦继超坦言:“有些客户曾向我反映,一些创业公司对自身定位不清晰,‘一谈到这个场景它说能做,换成另一场景也说能做’,客户听了以后觉得不靠谱。”
越疆科技则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低速、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率先落地,并强调安全性、价格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06 结语:从单体炫技到群体智能,未来三年定乾坤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区里,基于“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多台异构机器人实现了在无人工干预下的跨场景无缝协作与任务接力。这套系统打破了传统工业自动化“一机一岗、固定工序”的刚性壁垒,生动演绎了从单体智能向真正群体智能的应用演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具身智能产业从实验室能力炫技迈向真实世界系统级协同应用的关键一步”。
随着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与生态合作的全面推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工业产线。2026年将成量产爆发年,而未来三年将决定哪些企业能跨越从“能跑”到“好用”的最后门槛,成为具身智能产业的真正赢家。
从马拉松赛道到工厂车间,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化进程已按下加速键。当它们真正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那一天,一场生产力革命将随之到来。#热点新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财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