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24架苏35战机深陷困局,升级改造陷停滞,中方还要靠俄帮忙?

24架苏35战机深陷困局,升级改造陷停滞,中方还要靠俄帮忙?

发布日期:2025-08-06 18:34 点击次数:200

一款批次采购量仅有24架的苏-35S战机,在解放军空军服役时间还不满十年,却已经从当初外界眼中的“王牌”,迅速变成了如今略显尴尬的“陪练”。

这批引进的苏-35S,现在主要被用于模拟对抗训练。它们不再承担一线制空任务,这样的转变背后,是中国空军过去十年间惊人的发展速度。

甚至包括它在俄乌战场上不佳的表现,也侧面印证了解放军对其定位的准确。

临时补丁,精明交易

回溯到2014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协议,决定引进这24架苏-35S战斗机。这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一笔关键的战略采购。

彼时,解放军空军正处在新旧装备交替的关键期。歼-20尚未形成战斗力,歼-16和歼-10C也未大规模列装。

特别是在高端重型制空战机方面,中国空军确实存在一定的能力空白,急需补充即战力。

同时,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技术攻坚也正在进行,引进苏-35S搭载的117S发动机提供了研究机会。

所以,引进苏-35S,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填补空缺,增强即时空战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近距离研究和借鉴俄罗斯最新的航空技术水平。

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带有明确的“过渡”和“研究”性质,其历史使命有清晰的时间窗口。

可以说,这是一笔对中方来说,算得很清楚的买卖,并非盲目之举。

后浪汹涌,前浪靠边

然而,苏-35S在解放军空军的“黄金时代”,短得让人有点意外。

到2016年,这24架苏-35S基本交付完毕,并部署到了解放军空军的王牌航空旅。

但几乎是同时,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像坐上了火箭,进入了爆发期。

仅在2016年,国产的歼-16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便完成了定型。

紧接着,2017年歼-10C也正式服役,迅速形成战斗力。

到了2018年,备受瞩目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更是开始大规模列装部队。

短短几年间,这三款国产战机迅速构成了中国空军的核心战力。

在随后的内部对抗演习中,苏-35S的“王牌”光环迅速褪色。

它配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在面对国产歼-16和歼-10C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时,劣势明显。

国产雷达在探测距离、多目标追踪以及电子战能力方面,都展现出代际优势,堪称“降维打击”。

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2020年后,解放军开始对更早期的歼-11B战机进行中期升级,换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升级后的歼-11BG,在对抗演练中也能够对苏-35S形成一定的压制。

这无疑进一步挤压了苏-35S在解放军空军中的定位空间。

苏-35S的迅速“过时”,并非因为它自身不够优秀,而是中国自身航空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超了所有人的预期。

这反映的,是中国军工科技的“加速度”,令人惊叹。

进退两难,卡在半路

如今,这24架苏-35S战机在解放军中陷入了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其未来的出路,充满了技术与政治的双重挑战。

理论上,中国拥有强大的航空工业基础,完全有能力对苏-35S进行深度升级改造。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几乎不可能实现。

核心症结在于,苏-35S的关键系统,如飞控软件、雷达数据处理等,源代码都牢牢掌握在俄罗斯手中。

未经俄方授权和配合,中方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系统集成和性能提升。

强行升级很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无法运行。

从历史经验看,俄罗斯在对外购战机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开放上,一向持谨慎态度。

早年中国引进苏-27SK和苏-30MKK后,俄方在后续升级问题上就鲜有积极配合的先例。

这说明俄罗斯不可能为一个海外用户开放其现役主力战机的核心技术。

所以,对苏-35S进行大规模国产化升级,几乎是天方夜谭。

目前,这24架苏-35S已不再承担解放军空军的一线主力制空任务。

它们主要被混编在各航空旅中,扮演“假想敌”和“磨刀石”的陪练角色。

这种角色定位,虽然仍有其训练价值,但显然已脱离了其最初引进时作为主力战机的设想。

近期,在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5战机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解放军对其定位的准确性。

据不完全统计,俄军的苏-35战机被击落数量已达8到10架。

其中甚至包括被乌克兰空军接收的二手F-16战机所击落的案例,令人唏嘘。

这暴露出苏-35在缺乏强大体系支撑下的脆弱性,也反衬出解放军空军完善空战体系的优越性。

至于将这批苏-35S转售给其他对该机型感兴趣的国家,例如伊朗或朝鲜的设想,那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

即便可行,后续的维护和技术支持问题仍需俄方介入,面临诸多政治和实际障碍,远没那么简单。

最好的“毕业照”

回望苏-35S在解放军中的命运流转,它从“新锐”到“陪练”的地位变迁,并非战机本身的失败。

这恰是中国军工科技“加速度”发展的一个缩影,引人深思。

这24架飞机,从“救火队员”到“功勋陪练”的角色转变,标志着中国空军彻底摆脱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在核心战力上,中国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无需再仰人鼻息。

无论是雷达、航电,还是发动机和体系作战能力,都已全面超越了俄制标准,实现了跨越。

苏-35S不是一次失败的采购,而是一个成功完成历史使命的“过客”。

它更像是一座活生生的“纪念碑”,见证了中国空军在过去十年间的迅猛崛起。

其未来如何处理,已不影响大局。它最大的价值,早已凝固在中国空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