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说去,诸葛亮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声量这么大?光是《三国演义》“开挂”剧情就够刷N次朋友圈,但真要较个真,他到底牛在哪里?而且干嘛一说全才,就总得把管仲、商鞅、范蠡、张良、王猛、李泌通通拉出来群比一番,是不是太讲究了点。历史要这么比拼全才,估计后世皇帝都得瑟瑟发抖才行。
仔细想想,“全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啥都懂、谁都比吗?或者说,是不是要出现在每一个硬需求的历史关头,来一套“横扫六合”的通关攻略?像商鞅那样,法律一刀切,种地、打仗、度量衡、军功爵全都量化到极致,农业的“螺丝钉们”都能拧成一台超能发动机;再来点管仲的思路,工业、商业、市场调控、宏观经济学,连货币和市场也玩得贼溜。范蠡商圣,张良策圣,王猛、李泌这些六边形人才,个个能文能武,还都带点独特探索,一道比一道“变态”。
但这些人物,谁也没把“全才”升级到诸葛亮那种“坐标”级别。你也许会说,诸葛亮不就是靠三国粉丝和《三国演义》吹起来的吗?可是,这么一琢磨,就发现,诸葛亮的伟大其实一直被“智”给遮住了光。他跟管仲的“千古一相”、商鞅的“法家大圣”最大区别,是他把农业、工业、法治、商业、外交、军事、科技,各种系统性能力全都往身上一合,最后还硬生生打出一套你想破头都拼不出来的奇葩组合拳。
简单来说,他真不是只靠智谋吊打对手。翻翻历史,人家干的不是“锦囊计谋”的把戏,而是机关算尽的体系方案。你看商鞅的秦国,标准化程度堪比现代工厂,兵工厂据说有机械辅助——三棱箭镞长得像子弹头,空气动力学都安排上了。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度量衡,每一步都在帮国家从农耕到战争全链条提效,啥叫“农业霸权”,商鞅有话语权。
再看管仲,现代经济学三大圣论就不说了,可在大约2500年前,他就把制盐、冶铁、纺织、货币这些点串起来玩出了产业链,齐国制造业口碑杠杠的。海洋经济、市场调控、官营与民营双轨并行,你不得不服。
但诸葛亮最狠的,是他直接把这两套极致的“系统工程”融合了——又会依法治国,又能用商业货币发动“贸易战”,还能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你说,能把农耕、工业、金融、科技、军事、外交、后勤,全都串成一个“人肉CPU”,是不是变态到离谱?
比如蜀汉那几年,时间紧、任务重,四川到汉中运粮,物流成本直接爆表,“蜀道之难”都快成段子了。你要是诸葛亮,能不掉链子吗?他还真没掉链子。治水利、修堰官,从都江堰到山河堰七十多处水利基础设施,搞得细致入微,哪怕千年后石标尺换材料了,用法还照旧。制度配套、法治与吏治,农桑和工业全线提升。别的不说,他能用“标准化”把农业灾害影响降到最低,这就是集大成的管仲+商鞅融合。
商业上,诸葛亮玩的不是普通“织布事业”。他是用蜀锦当金融硬通货,把直百钱绑定蜀锦,直接跟魏吴开干货币战——你不是曹魏、东吴人吗?想穿漂亮衣服,只能靠蜀锦,不买蜀锦你就等着社死。好家伙,这“货币收割”玩法,连美国人都要请教“美元石油”组合拳怎么玩。
更魔幻的是,他不是富国就完了,还用天然气煮盐,搞出工业级升级。蜀锦、蜀盐官营化,技术革新带来产量暴增,成本直接腰斩,整个三国的物资被蜀国直百钱虹吸。如果曹魏士兵的血换回来的钱都不如蜀锦钱硬,这就是经济收割的终极操作。你敢说这不是提前两千年的工业革命雏形?
有人会说,聪明是聪明,但诸葛亮为啥总是“出师未捷”?其实,这里有技术也有命运。北伐失败,街亭失守,马谡违令,满盘皆输。总结起来,派错人守街亭、过度谨慎是客观失误,但更厉害的是,他本来就要对抗魏国九州的大体量,人口兵力、交通后勤、天灾地震都不是一套天才规划说打就打得赢。你能怪司机,但也得怪路况和油价不是?
再看他的战略设计,像《隆中对》《取陇佑》,其实不输李泌的《彭原对策》这种顶级军机。隆中对虽然被后世说逻辑有缺,但它就是当时创业计划书里的优秀“商业模式”。可惜,好计遇到错时机,直接被命运拉黑。
讲到“全才谱系”,范蠡三次极限重启、张良隐退避祸、王猛六边形发展、李泌深谙政局,都让人拍手叫好。谁都能干点大事,但诸葛亮、王猛、李泌这三人,其实代表了中国历史“全才进化链条”的三个顶级坐标。王猛一人可以干韩信、萧何、张良、陈平、魏征、商鞅六个人的活儿,李泌能文能武能制策,还会调和君臣、玩转洲际外交,诸葛亮发明工程设备、科技创新直逼现代,金融货币收割套路拉满。
有意思的是,才能排序王猛顶级、李泌第二、诸葛亮稍逊,但诸葛亮的“才华”其实更全面,战略、制度、技术、金融、经济、外交一肩挑。他不是那种“竖着比”全能型,而是“横着拉”跨界型。你说,现代人弄个导师业务就挺厉害了,诸葛亮要做,产业金融、后勤供应链、前线作战、外交联络一人全包,员工非得累瘫在原地。
玩笑一句,诸葛亮这种复合型操盘手,你放到现在,估计能把华为科技、娃哈哈饮料、茅台金融、海底捞管理一口气全干了,老板还得哭着加工资。
问题是,这种“全才模型”有用吗?中国历史喜欢“一体两面”全能型的人,但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也许不是单独赢家,而是系统工程师。你行就能干,但世道不配合,知识点送分也没用。诸葛亮和王猛、李泌之所以值得反复讨论,是因为他们的“横向集成”,代表了一种文明的自我升级,能把农耕、工业、金融、外交全线捆绑,打造一套自主可控的“历史操作系统”。
回头想想,什么才是智慧全才?是能在制度创新、工程技术、团队管理、生态整合、金融经济、外交权谋上一环扣一环,不仅让自己“聪明”,还能带动国家集体晋级。你说今天中国要不要更多“诸葛型人才”,公司老板们是不是也该琢磨一下,“你们缺的是专才,还是全才”?再说句题外话,如果未来真有人工智能能把这些人的智慧全整合在一起,会不会下一个“诸葛亮”就是AI版?
所以,各位朋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全才榜”?到底诸葛亮、中和了千古一相管仲和法家大圣商鞅成就,还是历史的偶然?又或是我们这个大文明,循环回响的“顶级坐标”?至于谁是最强“圣哲”,你觉得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