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加入WTO,争议一直没停过。西方说这是中国在搭他们便车,中国这边却把它当成扬眉吐气的里程碑。到底是“鲶鱼进池塘搅混水”,还是一场高质量的“共赢”?有人认为WTO不过是西方设下的“障碍跑”,专门用来考验后进经济体。更有激进观点认为,这一大步其实让中国让渡了不少经济主权。可是,如果不开放会怎样?还没等大家把话说完,中美之间的拉锯战早已上演。朱镕基那年远赴美国,不仅要突破行业壁垒,还要扛住对方媒体“爆料”带来的压力。真正的“戏肉”,才刚刚。
要讲中国入世,不得不说1978年后的那个时代气氛。彼时全球经济全球化风头正劲,像一场空前绝后的“全球大联欢”。邓小平在外国考察时连连感叹:只靠自己关在家门口,种种子、搞工厂,迟早钻牛角尖。于是中国大刀阔斧搞改革,主动提出要参加国际经济“聚会”。这一想法并不是大家都拍手叫好。有人担心,外资进来会冲垮咱的民族企业;也有人期待,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正好可以“弯道超车”。普通老百姓其实很简单,就想家里电器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货架上的洋玩意琳琅满目。有人盼着国外方便面能进超市,有人愁着自家工厂会倒闭。一时间,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都变成了“盲盒玩家”,谁也预测不了这个“巨变”的后果。
到了1999年,中国派出朱镕基赴美“打头阵”,本以为能谈个痛快。谁想到美方却玩起了“暗中下绊子”——还没敲定结果,谈判内容就被美媒大肆披露。朱镕基很生气,觉得这样做不厚道相当于“把底牌都翻给观众看了”,国内也因此压力山大。中美关系看似平稳,其实山雨欲来。偏偏这时,突然爆发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举国震怒。美国说是技术误差,可国人想得更多:这是不是另有所图?网上和街头都在讨论“要不要和美国硬碰硬”。WTO谈判受这一影响,瞬间陷入停滞,好像全版世界贸易的“速度与激情”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国是不是应该彻底退出这场谈判,守住自己的“最后防线”。
转折点出现在同一年年底,北京谈判重启。美方依然张牙舞爪,提了不少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求中国全面开放银行、保险、电信等等,像在给“考生”升难度。龙永图和谈判团队顶住压力,朱镕基更是亲自押阵。他不讲客套,给美国代表现场下“最后通牒”:不必靠小纸条传话,直接表态中国不会让步核心利益。最后经过数十轮“马拉松式”磋商,中国在金融、电信、农业等领域做出适度开放承诺,但也守住了底线。美国这边终于松口,达成了最惠国待遇协议。整个谈判像是打了一场“乒乓球拉锯战”,中国终于拍到了一记漂亮的回球,拿下赛点。
表面上事情迎来了“圆满结局”。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危机才刚刚开始。加入WTO后,中国要面对全新的国际规则,要是企业跟不上改革步伐,随时可能被淘汰。有人担心,外资涌入会让国内小企业无力抵抗大鳄;也有人预见,中国制造会因为廉价劳动力而“遍地开花”,但卖不出“品牌溢价”。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不光美国,欧洲、日本,甚至发展中国家,都会以“市场不透明”“倾销”等理由找茬。政策制定层面,如何让传统国企顺利转型,如何保障农民和工人利益,多了许多意外障碍。分歧加深,部分人主张慢下来、甚至重新审视开放战略。短暂的喜悦之下,压力如影随形。
要说加入WTO有多“高大上”,正方观点绝对是如数家珍。什么国际市场接轨啊、什么经济结构升级啊、出口翻倍条条框框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不过你要问反对方,这些“好处”可真没那么光鲜。开放了,竞争激烈了,小作坊关门,老百姓下岗,部分行业甚至消失。给出口企业“加油打气”的别忘了农民和低收入工人的日子难过不少。表面上看这是“振兴中国”的好机会,可背后不就是拿点“高科技”填补大企业,普通工人反而成了“舒适圈外的人”?“美国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听着像夸奖,但查查贸易摩擦的新闻,总觉得有种自嘲:你以为和西方握个手就能高枕无忧,实际上一手捧奖杯,一手擦冷汗。说了半天,其实就是一场“谁走在前头,谁受挑战最多”的游戏。既要跟国际接轨,又要守住自家底线,大国担当也不是那么好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