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东北敦化,梁兴初拿到第十纵队编制名单那一刻,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第28师师长贺庆积,来自赫赫有名的八路军第359旅,革命资历深厚。
第29师师长刘转连,同样出身359旅,历经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考验。
第30师师长方强,领导原东满军区独立师,同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
梁兴初深知,这三位师长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者,如何凝聚这支新生的部队,对他这位司令员而言,是机遇更是考验。
01
时间回溯到1947年的东北,正是战局转折的关键时期。
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实力显著增强,从最初出关的十余万人发展壮大。为适应大规模运动战的需要,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简称东总)决定进行扩编,以原有的多个独立师为基础,新组建第7、第8、第9、第10四个纵队。
组建第十纵队的重任,落在了梁兴初的肩上。
梁兴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性格鲜明的战将。江西吉安人,少年时曾打铁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经长征、抗日战争的烽火考验,从基层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师级、纵队级指挥员。他作战勇猛,作风顽强,人称“梁老虎”。赴东北后,他担任过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屡建战功。
当东总决定由他出任新组建的第十纵队司令员时,梁兴初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他向上级坦诚表示,希望担任军事主官,以便于更好地履行职责、统一指挥。这一要求基于当时复杂的作战环境和组建新部队的需要,得到了东总的批准。
1947年9月,梁兴初正式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由周赤萍担任。
从副职到主官,本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当梁兴初在敦化详细审阅第十纵队的组建情况和各级主管名单后,心情却并不轻松。他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不仅是指挥官的荣耀,更是巨大的责任和挑战。
02
第十纵队下辖三个师:第28师、第29师、第30师。这三个师各有渊源,特点鲜明。
第28师的前身部队历史悠久,其骨干源自红军时期的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的一部分。该旅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闻名全军。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旅一部分由刘转连等率领先期进入东北,后发展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历经“三下江南”等战役,在第十纵队成立时改编为第28师,师长由贺庆积担任。
这支部队历史荣誉感强,干部骨干多为红军、八路军时期参军的老同志,战斗经验丰富。但根据当时部队的总结,也存在一些需要适应新战争形态的问题,例如战术思想需进一步转变,作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待加强。
第29师的前身是东满独立第3师,于1947年2月以吉北军分区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师长刘转连,也是一位经历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指挥员。该部队成分较新,包含东北翻身农民、解放战士(经教育改造后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原国民党军士兵)以及相当比例的朝鲜族战士,士气高昂,进步很快,具备一定的运动战能力。
第30师则由原东满军区独立师改编而来,该师于1946年初主要由延边等地的朝鲜族群众和吉林东部各县地方武装组建发展而成。师长方强,政治委员孔石泉。该师成员包括朝鲜族战士、翻身农民和解放战士,部队朝气蓬勃,吃苦耐劳,战斗热情高。
03
面对这份编制清单,梁兴初陷入了深思。
三位师长——贺庆积、刘转连、方强,都是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拥有丰富的军事和政治工作经验。相较于他们,梁兴初1930年参加红军的资历,在部分老同志面前确不占优势。特别是第28师,作为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老部队,如何激发其更大潜力,使之适应新的作战要求,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第29师和第30师虽充满活力,但成立时间较短,实战经验和协同作战能力仍需在战争中锤炼。
梁兴初明白,在新的岗位上,不能仅仅依靠职务带来的权威,更要通过实际的指挥能力、真诚的团结态度和卓越的战绩来赢得大家的信任。
他将工作重心放在部队的整合与训练上,特别是着力解决第28师面临的问题。他深入该师,与各级指挥员和战士们交流,了解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他发现,部分干部战士因部队历史荣誉而背负了一定包袱,过去作战中的一些挫折也影响了士气。梁兴初在肯定该师历史贡献的同时,引导大家认清形势,克服保守思想,树立打大仗、打硬仗的信心。
对于第29师和第30师,他则更侧重于战术指导和实战化训练,帮助部队尽快提高军事技术和协同作战水平。
经过数月的磨合,第十纵队的精神面貌和作战能力有了初步改善。但梁兴初清楚,真正的考验在于未来的实战。部队的战斗力,最终要通过战场的胜利来检验。
04
1948年9月,决定中国东北命运的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此时,东北国民党军已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东北野战军总部决定首先攻克连接东北与华北的战略枢纽——锦州。9月12日,战役发起。锦州解放后,困守沈阳的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奉命率其精锐的西进兵团(包括新一军、新六军等部)试图重占锦州,实则为向营口方向突围,从海上撤退。
东北野战军总部识破敌军意图,决心在辽西地区聚歼廖耀湘兵团。第十纵队奉命在黑山、大虎山一线构筑防线,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军,为主力部队合围赢得宝贵时间。
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1948年10月20日,第十纵队抵达指定区域。梁兴初勘察地形后发现,黑山、大虎山一带地势相对开阔,利于敌军机械化部队展开。第十纵队须以有限的兵力和相对劣势的装备,正面阻击兵力数倍于己、火力占绝对优势的廖耀湘兵团。
10月21日晚,梁兴初召开团以上干部作战会议,传达东总政委罗荣桓的指示:务必死守阵地,拖住敌人。梁兴初在会上进行了动员,强调此战关系到战役全局的胜负,第十纵队必须坚决完成任务。
三位师长——贺庆积、刘转连、方强均当场表态,坚决执行命令。此前关于资历的顾虑,在严峻的战局面前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同仇敌忾、共担重任的决心。
10月23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再次电令第十纵队:“务须使敌在我阵地前寸步难进,只要你们坚守三天,西逃之敌必遭全歼。”
“坚守三天”——这简单的四个字,意味着第十纵队将面临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梁兴初和全体指战员都已下定决心,誓与阵地共存亡。
05
1948年10月24日拂晓,廖耀湘兵团发起猛烈进攻。
敌军上百门火炮进行密集火力准备,第十纵队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梁兴初在指挥所密切关注战况。出乎意料的是,敌军主攻方向选择了黑山县城以东的高家屯一线,这里包括101高地等制高点,但工事相对薄弱,由第28师第84团一个营防守。
敌军在炮火和飞机掩护下,向高家屯阵地发起轮番冲击。守军依托简易工事顽强抵抗,伤亡惨重。战至下午4时,101高地等主要阵地失守。
梁兴初接到第28师师长贺庆积报告后,果断命令必须立即反击,绝不能给敌人巩固阵地的时间。他集中纵队全部炮火支援,并调遣第30师部分兵力增援。当日18时,在第82团等部奋勇反击下,丢失的阵地被夺回,防线重归稳定。此战让梁兴初对第28师官兵的顽强作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06
10月25日,战斗更为白热化。
敌军集中更多兵力,特别是坦克和重炮,猛攻101高地。阵地工事被反复摧毁,山体标高据说因炮击而下降。守卫高地的第82团官兵承受了巨大伤亡,仍死战不退。甚至出现了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时,敌军不顾己方士兵安危进行炮击的极端情况。
当日下午,第28师预备队将尽,师长贺庆积甚至组织师部通信、后勤人员准备投入战斗。梁兴初紧急调动第30师部分兵力增援,并调整第29师防线以集中兵力。在纵队全力支援和贺庆积等指挥员身先士卒的激励下,阵地再次被稳住。
当晚,梁兴初召集各师指挥员。贺庆积带伤汇报战况,表示第28师虽伤亡重大,但决心坚持到底。望着这位浴血奋战的战友,梁兴初深切感受到了革命队伍中基于共同理想和战场信任凝结的情谊。
07
1948年10月26日凌晨,东北野战军总部电告第十纵队,主力部队已赶到,敌军开始溃退,令第十纵队协同兄弟纵队转入追击。
历时三天的黑山阻击战,以第十纵队的胜利告终。此役,第十纵队以伤亡4144人的重大代价,毙伤俘敌14300余人,成功阻滞了廖耀湘兵团西进,为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合围并最终全歼该兵团创造了决定性条件,对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总部特电嘉奖第十纵队。
黑山阻击战也成为梁兴初军事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他凭借坚定的指挥意志、出色的战场指挥和对战友的信任,赢得了全纵队官兵的由衷敬佩。三位师长此后均表示,梁兴初司令员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敢于担当的品格和真诚待人的态度,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梁兴初任军长。该军随后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并继续南下为解放全中国作战。
1949年5月,梁兴初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在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第三十八军打出了赫赫威名,该军被志愿军司令部嘉奖为“万岁军”,梁兴初亦名扬天下。
关于三位师长的新中国成立后情况:
贺庆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等职。
刘转连,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方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海军副司令员等职。
第十纵队的组建和黑山阻击战的辉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截至2025年,辽沈战役暨黑山阻击战已过去77载,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依然激励后人。
史实来源参考:本文主要据《东北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军史》、《梁兴初将军传》、《黑山阻击战史料汇编》、《辽沈战役亲历记》、《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等权威史料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