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会留下什么让人记得的瞬间,那大概就是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在关键时刻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1950年,很多美国人第一次在报纸上看见彭德怀的照片,或许还会窃笑,这位穿着补丁裤、草鞋、脸上被寒风吹裂的中国将领,看起来就像个普通农民,
哪里有点“将军”的气质?
可也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农民”,让美国人三次换帅,接连遭遇滑铁卢。
当时,朝鲜战场上,美军的头号人物麦克阿瑟还在自信满满地发电报,说只要一场总攻,就能把中国部队彻底清理,士兵们圣诞节前就能回家。
11月6日,他调动了22万余人,坦克、火炮、飞机、航母群一应俱全,场面堪称壮观。
美军兵分两路,西线由沃克带队,东线归阿尔蒙德指挥,势头汹汹,志在一举突破志愿军防线。
彭德怀却看得很透,知道对方仗着家底厚,心里急着求胜,反倒给了自己机会。
他决定让美军“吃点甜头”,故意向后撤退,并沿途丢掉些旧枪和粮袋,营造出志愿军被打得溃败的假象。这一招让麦克阿瑟彻底放松警惕,催着部队加速推进。
西线和东线的间隙越来越大,志愿军的机会也就来了。
11月25日,趁着美军东西线脱节,彭德怀命令西线六个军率先反击。
第38军113师顶着零下20度的严寒,连夜急行军一百多公里,抢先占领三所里,堵死了美第9军的南撤路。
第42军则穿插到德川以南,击溃了韩军,彻底割裂了美军两线的联系。东线的第9兵团也悄悄接敌,把美军分割成几块死死缠住。
美军被围得水泄不通,麦克阿瑟这才慌了神,向华盛顿报告说兵力不够,试图紧急撤退,但为时已晚。
12月初,彭德怀一声令下,志愿军全线发动总攻。美第2师被歼灭7000余人,装备损失近一半。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在极寒中全歼了美军“北极熊团”。
到了圣诞节,美军只能灰溜溜地从港口撤退,麦克阿瑟也被撤了职,带着失落回了老家。
但美国不会就这样认输。没过几天,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成为新的“联合国军”总司令。
这个人比前任要狡猾得多,他手里的兵力更多,火力也更强,靠着三八线修了两道坚固的防线。李奇微很快就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行军极限每夜35里,粮食能撑7天。
于是他采用“磁性战术”,每次后撤20至30公里,等志愿军追到新阵地时,美军早已准备好,等志愿军粮弹耗尽时再反击。
对付这样的对手,彭德怀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每次都彻底歼灭敌军一个营,并修建坑道防御,逐步蚕食美军阵地。
1951年秋,志愿军以一万多人的代价,击溃了美军两道防线,歼敌2.7万人。李奇微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低估了中国指挥官的智慧,这群人没有制空权,却创造了战争奇迹。
1952年,李奇微也走了,克拉克接任,成了第三任美军总司令。这个人被选上的理由并不全是打仗厉害,更看重他和苏联谈判的经历。实际上,克拉克对局势也不抱太多希望。
1953年夏,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一次性集中六个军,突破了南朝鲜军防线,歼灭了5万多敌军。克拉克只象征性地派了一个营支援,没再投入美军主力。
几天后,停战协定签字,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获胜的情况下签字的司令官。
三次换帅,三段败局。其实,不是美军指挥官不厉害,而是彭德怀这位看起来像老农民的中国将军,实在太能打。
每一次对手换人,美国都想扭转局面,可最终还是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败下阵来。
这场较量告诉我们,战场上,最能打的不一定是穿得最光鲜的,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是沉得下心,能看清局势的人。
那些照片里被风吹裂的脸和满是补丁的衣服,才是战争留下的最真实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