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美两国在太空这块儿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眼睛都盯上了月球上那些资源丰富的地方。毕竟,就那么几块宝地,谁都想占个方便。要是两边同时选中了一块建基地,中国先行一步,那美国又该怎么办呢?
美国的吉尔伯特专家曾提过,如果美国后来居上,就能直接把别人的设施搬走,自己占了便宜。这其中也涉及到太空资源的争夺、国际规则的不明确,以及大国之间那些复杂的角力。
虽然月球表面看起来挺光秃秃的,可实际上隐含着不少宝贝,尤其是南极那边。哪儿有水冰,可以分解成氧气和氢气,不管是用来呼吸,还是作为燃料,都挺实用的。
有个挺稀罕的玩意儿,叫氦-3,是太阳风带过来的同位素,在地球上几乎难见到。要是用在核聚变上,能产生清洁的能源,没有啥辐射啥的污染。科学家们估计,月球上的氦-3存量超过百万吨,足够人类用上万年,真是个宝贝。
要把这些氦-3开采出来,得盖个基地才行,因为月球那环境实在是恶劣,得有人住的地方、存设备的空间。再说了,这基地还能当个跳板,没准还能从月球发火箭去火星,比从地球起飞省不少燃料,毕竟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中国的嫦娥工程从2007年开始启动,一号卫星拍出了高清月球照片,五号任务带回了1731克的月壤样本,而六号则是在月球背面挖点土壤带回来。
中国打算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打造一个国际合作的月球科研基地,主要目标是在南极地区寻找水冰和其他资源。预计2026年嫦娥七号会前往南极进行勘测,八号任务则会利用3D打印技术尝试建造结构。
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原本打算2025年实现载人绕月,2026年登陆月球,但因为热盾和火箭技术问题一再推迟。早年的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月壤资料帮助确认了月球是在45亿年前由地球碰撞形成的,现在他们也得赶紧搞清楚月球的资源情况。
问题就出在选址上,月球总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可大部分都是坑坑洼洼的山地,不太适合建基地。大家普遍看中南极那边的平坦盆地,沙克尔顿环形山那儿阳光充足,又有不少水冰。如果中美两方都选这个地方,中国先一步搞起了站点,美国一看位置被占了,那可咋整?
吉尔伯特是个空间资源方面的专家,在佩恩公共政策研究所做研究,主要关注太空核能和矿业。2021年,他在《防务一号》上发表文章时提到,先到先得是个基本原则,不过如果美国行动迟了,那就可以把中国的设施移除,然后自己接手。
吉尔伯特觉得,月球条约没有啥硬性限制,因为中美都没有签那1979年的月球协定,那玩意儿虽然强调资源共享,但要落实起来挺难的。
这番说法一出来,媒体反应热烈,很多中文报道都直接说成“强行霸占”,感觉得挺火药味的。其实吉尔伯特的意思,主要是基于太空法里面那些模糊不清的地方。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里讲,太空是属于全人类的,没有哪个国家能说自己拥有主权,但也没说清楚资源怎么开采,或者出现基地争端该咋办。
条约上说得明明白白,要大家协商,别去搅乱太空秩序,但万一真撞上了,到底由谁来裁决?联合国?还是大国自己商量着办?吉尔伯特觉得,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算太大,因为太空里选地方不少,但南极的资源太吸引人,搞不好会引起争端。他还算过,开采氦-3的成本挺高的,地搭建永久基地,配备核反应堆供电,才能实现这个计划。
不过,这竞争是真的摆在那儿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纳尔逊也提过,要是中国先到月球,那他们可能会宣称那块地方是自己领土。从实际情况看,美国要真这么干,风险挺大的。火箭的载荷有限,阿尔忒弥斯任务现在连人员和设备都挺不容易,更别说带拆除基地的工具了。
过去,太空合作要比对抗多得多。1991年,苏联宇航员克里卡廖夫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那会儿苏联就解体了,俄罗斯经济也崩溃了,连把他接回家都困难。他在那里待了差不多半年,最终是在1992年3月才回到地面,总共在太空待了311天。
从长远角度看,霸占太空可不是个明智的选择。打仗的话,花的钱比任何探测计划都多得多,简直是流水般的开支。与其 investing 在军事上,不如多发些卫星或探测器,既实在又划算。太空的经济前景十分广阔,月球还能变身能源基地或者观测站。眼下,阿尔忒弥斯三号的目标是南极,而美国国会的报告建议建立协商机制,避免发生冲突。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利用太空,认为太空不是战场,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分担成本。
选个地点,早到确实占点便宜,不过要是拆掉设施,后果得好好掂量清楚。成本、条约还有国际舆论这些因素都得考虑到。吉尔伯特的观点挺有道理,可这操作起来要难不少。未来嘛,弄清楚谁先开发太空资源,谁就会占得先机,但这个过程得掌握好平衡,别弄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人类上月球本来就是为了探索,而不是为了抢占地盘。要真是硬抢的话,不仅会破坏和谐,还可能拖延整个进展。希望各大国多沟通协商,制定一些规则,让月球变成共同的资源,而不是变成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