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问计划#1978年那个冬天,中南海里发生了一件让人想不到的事儿。华国锋拿着一份档案,直接问邓小平:“小平同志,你当年也反对过彭德怀,现在却要给他平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会场瞬间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这话要搁现在,估计得上热搜头条。但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关系到一位开国元帅名声的大事。
说起彭德怀这个人,真是让人心疼。1959年那次会议之后,这位打仗时横刀立马的将军就再也没有翻过身。被打倒后,他被分配到四川搞三线建设,职位听起来还算体面,实际上就是被边缘化了。
更惨的是后来那些年。彭德怀被拉到北京,天天被人批斗。一个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帅,晚年竟然受这种罪,想想都觉得不值。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这下好了,很多被冤枉的老干部看到了希望。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心里那股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四处奔走,想给伯伯讨个说法。
彭梅魁这人挺聪明,知道光自己折腾没用,得找有分量的人帮忙。她就去找黄克诚和杨尚昆这些彭德怀的老战友。
说起黄克诚和彭德怀的关系,那真是铁得不能再铁。1930年,黄克诚就在彭德怀手下干活,两个湖南老乡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感情深着呢。更让人佩服的是,长征路上有一回批判会,本来要批彭德怀,结果不好直接点名,就拿黄克诚当了替罪羊。黄克诚心里明白得很,但一声没吭,默默承受了。这种兄弟情,现在哪还找得到?
杨尚昆也是彭德怀的老搭档。1934年当红三军团政委的时候,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这些老革命家之间的友谊,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那是在枪林弹雨中结下的生死之交。
彭德怀另一个侄女彭钢也没闲着。她找到了王震,请他帮忙写申诉信。王震这人大家都知道,性格直爽,看不惯的事儿就要管。他和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上并肩作战过,对老首长的遭遇心里有数。
王震接过申诉信,改了改,直接建议彭钢送给邓小平。这个建议太关键了。邓小平刚复出不久,但威望高,说话管用。关键是邓小平这人公道,不会因为个人恩怨影响判断。
邓小平和彭德怀也是老战友了。虽然当年在一些问题上有过分歧,但邓小平心里清楚彭德怀的为人。有一次和外宾聊天,邓小平就说过:“彭德怀同志和我很像,有缺点,有错误,但总的来说功劳大于错误。”这话虽然说得轻松,分量却很重。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可不一般,来了212个人,都是各地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华国锋主持会议,但所有人都知道,邓小平才是这次会议的核心。
会议开得很热烈。陈云发言的时候,提出了六个需要中央考虑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彭德怀问题”。陈云这人在党内威望极高,他敢提这个问题,说明时机成熟了。
邓小平听完陈云的发言,当场表态:“坚决要给彭德怀同志平反!”这话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含糊。
但华国锋和汪东兴没有立即表态。他们说要先查查档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这种谨慎可以理解,毕竟彭德怀的案子影响面广,处理不当容易出问题。
很快,档案就送来了。汪东兴翻了翻,发现了邓小平当年反对彭德怀的材料。他把档案递给华国锋,说:“你看,邓小平当年也反对过彭德怀,说他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华国锋看了看档案,确实有这些记录。于是他就问邓小平:“小平同志,你当年也反对过彭德怀,现在却要给他平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直接,也很尖锐。换了别人,可能就要找借口辩解了。但邓小平不一样,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坦然地说:“我当年确实反对过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但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是我们错了。既然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错下去?”
这番话说得太漂亮了!没有任何推托,没有任何借口,直接承认错误。这种胸怀,这种品格,让在场的人都服气了。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华国锋也没话说了。
其实邓小平当年并没有参加那次会议,但会后在特殊情况下,他也不得不写了反对的材料。这是时代的局限,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关键是现在怎么办,是继续坚持错误,还是勇于改正?邓小平选择了后者。
这次对话的意义太大了。它不仅解决了彭德怀的平反问题,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纠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1978年12月24日,人民大会堂里举行了彭德怀的追悼会。邓小平亲自致悼词,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
追悼会的筹备并不容易。悼词怎么写成了难题,有人甚至建议加上彭德怀的”缺点”。邓小平听了就火了:“我亲自写!”
邓小平在悼词中这样说:“彭德怀同志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爱戴。”
这些评价公正客观,没有任何含糊其辞。从1959年到1978年,整整19年,彭德怀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
彭德怀的侄女彭钢坐在台下,眼里含着泪。四年来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伯伯的名誉恢复了,功绩得到了认可。虽然人已经不在了,但这份迟到的正义还是来了。
追悼会后,彭德怀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就在老战友朱德的旁边。两位老战友生前并肩作战,死后也能相伴,这个安排很有意义。
彭德怀的平反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的重大进展,也为更多冤假错案的平反开了先河。在此后几年里,一大批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干部都得到了平反。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平反这些案子意味着要重新审视历史,意味着要承认过去的错误。但正是有了这种勇气,党才能重新赢得人民信任,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环境。
邓小平的表现特别让人佩服。面对华国锋的质疑,他没有丝毫的闪避,直接承认了自己当年的错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勇于纠错的品格,正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从反对到平反,邓小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他告诉我们,承认错误不丢人,坚持错误才可耻。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彭德怀的案子上,更体现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
面对华国锋的直接质疑,邓小平竟然能够如此坦然地承认错误,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如果连承认历史错误都做不到,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进行彻底的改革?你觉得邓小平的这种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