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虽说国民党军队里也有几位高级将领曾打败过我们,但总的来说,这几场小胜仗并没能让整个战局翻盘。国民党军队为啥会输,原因可不少,不光是战场上打了败仗那么简单。说到具体的指挥打仗能力,国民党那边也有不少有军事头脑的将领。那么在解放战争里,跟我们对阵时表现最出色的三位国民党将领是谁呢?咱们一块儿看看。
首先得提胡琏这位中将。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跟咱们的好几支野战军都交过手。1946年的章逢集战役,他让中野的主力吃了大亏;到了1947年的南麻战役,华野又因为他折了两万多兵马。再说到1949年的金门战役,那时候胡琏和李良荣都是敌军的头头儿,这一仗咱们损失了三个整团,九千多战士,真是解放战争后期的一次大败啊。因为这,胡琏得了个“金门王”的称号,成了大陆解放后,台湾蒋军里最被看重的大将之一。
在解放战争期间,胡琏赢了不少仗,他率领的第18军(也就是整编11师),是蒋介石手下的顶尖王牌部队之一,战绩在国民党将领里算是很少见的。胡琏打仗爱耍滑头,战术上又特别小心。淮海战役那会儿,他明明可以不管闲事,却偏偏跑到双堆集的危险地方,帮黄维指挥12兵团突围,救出了上千名士兵,靠着这些人又建起了新的兵团。说实话,这位将领的军事能力和责任心都挺出色的,让我们吃了不少亏。
另一位猛将是被称为“非嫡系勇将”的黄百韬。黄百韬虽然不属于正规的中央军,但在蒋介石心目中,他的地位可不低。蒋介石之所以提拔黄百韬,让他当上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时还指挥了五个军,主要是因为黄百韬作战勇猛,而且懂得感恩,愿意豁出性命。在解放战争那会儿,黄百韬在孟良崮、南临、胶东扫荡、豫东,还有淮海战役的头一仗(碾庄)里,都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他主要对抗的就是粟司令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在华东的战场上,粟司令亲口说过,黄百韬和张灵甫都是“难缠的对手”,为了打败他们,他可真是伤透了脑筋,想尽了各种战术。不过说实话,要是比战绩、官职还有全面的打仗本事,黄百韬都比张灵甫要强。黄百韬打得最出名的一仗,就是那场虽然输了但很顽强的碾庄之战。他最后自杀了,可也给华野带来了差不多6万人的伤亡(实际直接伤亡没这么多,这里还包括了徐东阻击战时邱、李两个兵团的损失)。说起来,黄百韬的指挥本事和勇猛程度,那是一点都不比胡琏差。
另一位国民党里打仗挺厉害的将军,是傅作义上将。在这三个人里头,傅作义的级别最高,是个陆军二级上将,他当的官也最大,曾做过华北剿匪总司令,手下管着快60万兵马。傅作义一开始是地方军阀,但他比很多中央军的将领能打多了,指挥水平也高。他特别会防守和搞突然袭击,经常能用少量兵力打败敌人。他早期的地盘,都是靠自己出色的指挥,一点一点打下来的,像绥远、察哈尔这些地方,都被他占领了。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傅作义不是亲自带兵打仗,就是安排部署战斗,像大同集宁、张家口,还有冀中的大战,都让华北军区头疼不已。华北这块地方,成了我军打得最费劲的一个战场,人数老是上不去,傅作义的部队反而占了上风。还好48年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八十多万大军来支援,不然光靠华北的部队,还真拿不下傅作义的队伍。说起来,傅作义在国军里算是挺能打的一个将领,但大局已定,个人再厉害也扭转不了解放的大势。
除了那三位大名鼎鼎的将军,还有一些像陈明仁、张灵甫、李弥这样的将领,在战争中也让我军吃过一些小亏。但他们的故事本文就不多说了:张灵甫在1946年攻打涟水和两淮时,确实让我军吃了不少苦头,伤亡惨重,可到了孟良崮战役,他打得实在太差,战术失误,完全不像个名将;李弥呢,就1947年临朐那一仗打得还行,胜了一次也不能说明啥;陈明仁这人挺狠,但1947年四平之战后,他就被撤职晾在一边了,到了1949年,他干脆在长沙起义,一枪都没放,后面也没怎么上过战场了。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