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去年,北京的外交圈子里,因为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还真就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风。美国人那边,通过大使馆递了个条子,开的价码,老实说,谁听了都得琢磨一下。三千万美金,白花花的现金,这还不算完,再搭上两架退役的F-14“雄猫”战斗机。汤姆·克鲁斯在《壮志凌云》里开的那种,帅得掉渣。
他们的目标?就是咱们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里静静趴着的那架二战老家伙——P-61,“黑寡妇”。你都能想象那个画面,外交部的某个侧厅,空气里飘着茶叶的清香,美国人把文件摊开,一脸“你看我们多有诚意”的表情。我们这边的人呢,不紧不慢,翻着资料,偶尔响起茶杯碰撞的轻微声响。
说真的,这买卖听着太划算了。三千万美金,博物馆能好好翻新扩建一下。那两架“雄猫”,往展馆里一摆,绝对是镇馆之宝,能弥补咱们航空收藏的一块大空白。这诚意给得足足的,几乎是把你怎么想都划算的路都给你铺好了。结果呢?几天后,一封回函,干脆利落,就两个字:不卖。
这架让美国人念念不忘,甚至愿意用“雄猫”来换的飞机,到底是个什么宝贝?
得把时间倒回到1942年。那时候,有个叫诺斯罗普的公司,专门琢磨怎么在黑夜里打仗,于是捣鼓出了P-61。这家伙是个大块头,翅膀一伸,机身一量,都是十五米开外。两台普惠发动机吼起来,能飞到快六百公里每小时。它长得也怪,双尾撑结构,看着就像只趴在地上的大黑蜘蛛,所以外号叫“黑寡妇”。一身漆黑,就是为了在夜里当个隐形人。
但它真正的杀手锏,是藏在机头里的那玩意儿——在当时堪称黑科技的机载雷达。这东西在当年,可是比黄金还稀罕。靠着它,P-61的机组,三个人,一个飞行员,后面俩,一个雷达手一个炮手,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像开了天眼一样找到鬼鬼祟祟的敌人。雷达手在屏幕上发现个光点,嘴里报着方位,飞行员一推杆,飞机就跟幽灵似的摸过去。等日本飞机反应过来,四门20毫米机炮外加一挺12.7毫米机枪组成的火网,已经把它包围了。
1944年夏天,第一批二十架“黑寡妇”坐着船,晃晃悠悠地来到中国,落脚在成都的双流机场,归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这些夜空里的死神,就把四川盆地当成了自己的窝,从这儿起飞,给那些要去轰炸日军的B-29“超级空中堡垒”当起了夜间保镖。
它们一来,日本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以前总觉得晚上是自己的天下,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呢?当年8月,机队从成都出发,护航去轰炸重庆附近的日军目标。半道上,雷达就“嘀嘀”响了,屏幕上出现了日军三菱G4M轰炸机的信号。P-61二话不说,悄悄绕到屁股后面,一梭子炮弹过去,对方油箱直接被打着,轰的一声,在天上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烟花。这种事儿后来成了家常便饭。秋天在昆明,它们把日军的Ki-48机群冲得七零八落;冬天在西安,飞行员顶着鹅毛大雪强行起飞,硬是把来偷袭的Ki-45给揍了下来,开炮的瞬间,炮口的火光把雪夜都照亮了。
整个中印缅战区,P-61飞了上百次,确认干掉的日本飞机就有十五架以上。它用自己的战功告诉所有人,它是盟军轰炸机最靠谱的“守夜人”。
可战争一结束,喷气式飞机的时代来了。P-61这种靠螺旋桨扑腾的飞机,一夜之间就成了过时货。总共造了706架的“黑寡妇”,大部分的结局都挺惨,被拆成一堆废铁卖掉。时间是把杀猪刀,这么多年过去,全世界能找到的、还算完整的“黑寡妇”,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就四架。
美国人自己手里有两架。一架P-61C型,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站岗,只能看不能飞。另一架就惨了,是从印尼的山沟沟里把飞机残骸挖出来的,现在还在中大西洋航空博物馆里,一群工程师正费劲巴拉地修复它,想让它有朝一日能再上天,但这工程,光是找个合适的发动机都得等好几年。除了这两架,澳大利亚也有一架。
然后,就是咱们北京的这一架了。编号42-39715,P-61B型,1945年2月交给美军的。在这仅存的四架里,它的状态是最好的。骨架完整,零件齐全,保养记录一清二楚,每个月都有专人过去摸一摸,看一看,确保每个螺丝都还在它该在的地方。这么一比,它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美国人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动了心思。但我们拒绝,不是赌气,更不是不懂算账。因为这架飞机,它早就不是一架飞机那么简单了。
它是一段历史的物证,是刻在金属上的记忆。它亲眼见过,在反法西斯战争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中美两国的军人是怎么并肩作战的。中国战场死死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而像P-61这样的美国飞机,则守护着中国的天空。这份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你怎么开价?拿什么来衡量?
而且,把它留下来,还有更现实的意义。P-61机头里那套现在看起来古董级别的雷达系统,是整个航空电子技术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环节。我们的科研人员,可以近距离地研究它,扫描它的每一个部件,用激光建模去分析它那奇特的双尾撑气动布局到底有什么门道。对于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来说,这就是一本活教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灵感来源。守着这份遗产,其实就是在守护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路。
所以,当这桩交易的结果在今年5月传开后,全世界的航空迷和媒体圈都炸了锅。这事儿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一个态度: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在天平上称的,尤其是在历史尊严和国家记忆的另一端。
今天,你再去北航博物馆,走到那架巨大的黑色战机面前,灯光安静地打在它身上,那个序列号42-39715依然清晰。你仿佛能透过这层黑色的涂装,看到七十多年前的烽火和硝烟。它和不远处展出的、代表着中国航空未来的C919大飞机模型,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一个在诉说我们从哪里来,一个在昭示我们要到哪里去。
拒绝三千万美金和两架“雄猫”,我们留下的,远不止是一架飞机。我们留下的是一段不能被交易的民族记忆,是讲述自身历史的话语权,更是我们走向未来时,那份沉甸甸的、不可动摇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