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秘密出兵金三角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一方面,我国需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新兴国家,我国亦应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固的友好关系,尤其是要妥善处理与邻国的边界争端。
面对这些疑问,周总理当时明确表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决不搞扩张。然而,部分亚洲国家对此存有顾虑,他们普遍认为大国必然寻求扩张。因此,我们需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缅甸问题便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待问题妥善解决,他们自会安心。”
周总理的这番话语并非虚言,不久之后,我国与缅甸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了一次联合勘界警卫行动。
这场战役相较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提前了整整二十年……
国民党残部扰乱“金三角”
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国民党军将领李弥率第八军残部逃往缅甸掸邦。在“台湾当局”和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与控制下,第八军残部利用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边界控制薄弱点盘踞下来,并对中国境内进行破坏和骚扰,始终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痴心妄想。
1952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的过程中,于“1941年线”西侧地区驻防。鉴于当时缅甸国内战事尚未落幕,双方均未对此事件发表官方立场。
尽管缅甸政府军的战斗力远逊于国民党残军,军方屡次试图以武力进行剿灭,却屡遭挫败。1953年春季,缅甸政府针对盘踞于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发起了一场新的清剿攻势,但这次作战亦告失利。
在无奈之中,缅甸政府将有关国民党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照片、文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悉数陈列于联合国的谈判席上,此举令全球震惊。各国纷纷对“台湾当局”及美国直接侵犯缅甸主权的行为予以谴责。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美国与蒋介石最终决定,将这批国民党军全体撤离至台湾。
1953年11月,美国军方启动了对台湾的撤退行动,运送了一批残存军人。尽管大部分士兵得以安全撤离,但仍有一部分士兵留在了原地。到了1955年,蒋介石企图利用这些遗留于中缅边界的残部,从云南向大陆发起攻势。为此,他派遣了自己的前卫队副队长,同时也是前国民党第八军副军长的柳元麟秘密潜入缅北,以便重组这些零散的部队。
1959年,蒋介石亲自派遣柳元麟赴台,对其下达明确指示:“务必策动云南、西藏等地区的匪徒发动叛乱,同时增加对金三角地区残存国民党部队的经费及补给,以确保其力量的巩固与壮大。”
在荣获蒋校长的赞誉之后,柳元麟情绪高涨,回到缅甸便迅速展开了部署,更编制了一套所谓的“袭扰云南突击方案”。我军迅速掌握了这些情报,并将其紧急上报至北京。毛主席审阅完毕后,亲自作出批示:“务必对国民党残余部队的袭扰保持高度警惕。”
1960年春季,台湾对缅北残存军队驻地实施了约400名“特种部队”成员的空投行动。与此同时,柳元麟加紧了对云南地区的袭扰部署,并亲自指导了2000余名骨干力量的训练。正是在这一时期,周总理及陈毅元帅出访缅甸,并停留于云南,他们要求昆明军区迅速查明缅甸境内国民党残余军队的具体情况。
前文已简要提及,缅甸政府军意图一鼓作气,彻底肃清这些国民党残余势力。然而,鉴于其作战能力薄弱,加之“台湾当局”背后有美国的鼎力支持,缅甸政府无奈只能坐视他们在缅北地区肆虐。
当时,中国与缅甸在边界划分问题上已渐露端倪。在此重大背景下,缅甸代表向中方明确提出了两国联手彻底剿灭那支国民党残部的建议。
党中央是什么意思?
速剿,违者斩!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依照《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协定》的规定,于缅甸首都仰光召开了“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的首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议程包括对中缅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以及对旧界桩的改立等工作。与会者深入探讨了相关细节及日程的安排。中国方面的首席代表为前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与会成员还包括总参谋部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
在处理边界警卫事宜时,姚仲明遵照周总理的指导指出:“云南解放之时,国民党残余部队逾千名逃窜至缅甸,频繁侵扰我国边境,对两国边民亦行径恶劣。为确保勘界人员的安全,我们有必要对他们予以打击!”
听闻姚仲明的肺腑之言,缅甸代表深受触动。双方均认同,中缅两国应紧密合作,共同剿灭盘踞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以彻底消除隐患。
为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中缅联合作战的指示精神,1960年11月初,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特派成学俞前往云南昆明,与当时担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丁荣昌共同会晤缅军代表,就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事宜成立专门小组进行深入讨论。
本协议明确指出,在执行联合警卫作战任务时,解放军可根据实际情况,进入缅甸境内约二十公里的范围,对残余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清剿。具体行动时间定于1960年11月22日前后。
协议签署完毕,昆明军区迅速拟定作战计划,部署三个战斗集群与二十二支突击队,对缅北地区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十六处据点发起突袭。该计划已呈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审阅,毛主席与周总理均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
任何越过这条二十公里红线的行动,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1960年11月22日凌晨,战斗悄然爆发。解放军的突袭出乎国民党残军意料之外,十六处据点中仅有两处未能得手。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敌人未敢恋战,迅速向密林深处溃逃,不久便退出了二十公里红线区域之外。
根据军委与毛主席的严格指令,参战部队不得不在预定红线处暂停追击。到了1961年,缅甸军方启动了针对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着手实施打击行动。
缅甸政府集结近万人,沿湄公河西侧展开行动,自西南向东北推进。柳元麟巧妙运用“引蛇出洞”之策,将缅军诱至王南昆地区那片狭窄且地势低洼的地带,使敌军逐步陷入精心布设的陷阱之中。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总理、陈毅、罗瑞卿等组成的代表团在出席缅甸联邦独立十三周年庆典之际,耳畔仍回荡着彼邦的捷报不断传来。然而,没过多久,缅军便不幸陷入了柳元麟布下的陷阱之中。
在紧急关头,缅甸政府迅速向我国提出请求:恳请解放军突破边界线,南进逾百里,协助我军并肩作战。
1月19日,周总理亲自作出回应,表达我们对于参与此次联合作战讨论的诚挚意愿。紧接着,在1月21日,缅甸军方的代表抵达位于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中心,他们多次恳请解放军跨越那二十公里的警戒线,以便追击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并拯救被围困的缅甸政府军。
罗瑞卿将军强调:“应当迅速行动,及时施以援手。在缅甸政府遭受巨大损失,且饱受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严重打击时,其对解放军的态度必然会产生不满。既然缅甸政府在国际上无所畏惧,我们又何惧之有?”
1961年1月22日的午后,周总理批准了我国部队突破边界线,实施救援缅甸政府军的作战方案。得悉解放军已具备越界能力,并持续向南追击的消息,国民党残余部队遂主动解除对王南昆缅军的包围,纷纷溃逃,渡过湄公河,逃向老挝境内。
柳元麟的总部被迫迁往台湾,标志着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的落幕。在两个阶段的激烈交锋中,解放军共歼灭敌人740名,击毙两名敌军师长,生擒一名敌军副师长,成功摧毁了国民党残部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据点。同时,解放军还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三十多万人口的地区,以及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两国勘界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