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12306上某趟城际列车一天只开1趟的情况吗?前阵子广肇、广惠城际的乘客懵了——番禺站原本一天85趟车,突然骤减到1趟,还以为是铁路出了啥问题。其实这不是“缩水”,而是给两条新城际“腾地方”,9月29号广州东环城际(白云机场北番禺段)和琶莲城际正式开通,之前联调联试、试运行早都准备妥当了,就等这一天打通大湾区交通的“任督二脉”。
先说说这两条线有多实在。东环城际是把新白广城际(花都竹料段)和广佛东环串起来的,全长57.8公里,160公里/小时的速度,4编组和8编组的CRH6动车混跑,人多就用大编组,人少就灵活调,不浪费运力。
13座车站个个都是“换乘能手”,从白云机场北出发,经过白云机场南、竹料、帽峰山、大源、龙洞、岑村、科韵路、琶洲、广州大学城、大石东,最后到番禺站,光能换乘的地铁线就有10多条——琶洲站能换8号、11号线,科韵路站接5号线,龙洞站连6号线,等于把白云机场、广州南站这两大枢纽直接焊死在地铁网上。
另一边的琶莲城际虽然短,18.2公里就4座站(琶洲、深井、化龙南、广州莲花山),但作用一点不小。它直接连起广惠城际,把琶洲的“会展+文旅”功能拉满,以后去莲花山玩,或者从惠州过来赶琶洲的展会,不用再绕来绕去。而且这条线还预留了南延的空间,以后说不定还能往更南的地方延伸,潜力大得很。
这两条线一开通,大湾区城际才算真正从“一条线”变成“一张网”。之前广肇、广惠、广清这些城际都是各跑各的,现在能贯通运营,比如从肇庆能直接到飞霞,惠州北也能到飞霞,长距离出行不用中途转车。更直观的是“306090”交通圈真的落地了——广州到佛山、东莞中心城区约30分钟,到肇庆、惠州约60分钟,到清远约90分钟。
就拿东莞西平西站来说,24分钟能到广州番禺站,30分钟就到琶洲;从白云机场北到东莞西站,最快1小时10分钟,以前开车堵高速的苦,现在坐城际就能躲开。还有专门的“空铁快线”,番禺站到白云机场南站,中途不停,31分钟直达,白云机场3号航站楼初期就靠这条线接轨道交通,赶飞机再也不用提前半天出门。
运营模式也特别贴老百姓的需求,不是那种死板的“每站都停”,而是“站站停+大站快车+特快+直达”混搭。大站快车停23个关键站,比如飞霞、清城、花都、白云机场、琶洲、番禺这些;特快更精简,只停13个大站,赶时间的话选这俩准没错。买票也方便,不用非得在12306抢票,刷广州地铁APP、全国交通一卡通、岭南通都能进,不用对号入座,刷码就走,跟坐地铁一样灵活,就是要注意,羊城通没有地铁公交那种优惠,学生卡、老人卡也用不了,这点大家得记清楚。
要说最受益的,还是跨城通勤的人。现在大湾区大概有128万跨城通勤族,光广佛之间就有37.5万人每天来回跑。以前大石到科韵路,早高峰只能挤3号线转5号线,又堵又慢,现在坐东环城际,19分钟就到,票价才8块钱,这不比堵在车龙里闹心强?而且线路还串起了金融城、琶洲这些商务区,还有广州科学中心,以前去科学中心总被“最后一公里”难住,现在广州大学城站开通,直接就能到,带孩子去玩方便多了。
这两条线能建起来,也藏着国家基建的硬实力。帽峰山站用了“侧墙中板一体式衬砌台车”,施工效率直接提了3.5倍;岑村站场地窄,就用“半盖挖+跳仓法”精细施工,硬是在窄地方掏出个车站;还有9米级的双模盾构、BIM技术这些,复杂地质都能搞定。车站设计也不糊弄,“一站一景”特别有味道,竹料站的外立面像竹子一样清秀,琶洲站设计成“海上明珠”,还预留了1800多平方米的地下商业空间,以后等车还能逛逛小店,出行体验拉满。
当然,刚开通也有要留意的地方,比如计划开8条交路,但早高峰某时段往市区方向可能就2趟车,通勤族得提前查好时刻表。不过长远看,以后东莞地铁1号线接入东莞西站,这条线的辐射范围还能扩大。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两条城际不是简单的“加条路”,而是让大湾区“多城变同城”的关键一步,以后产业协作、人才流动都会更顺畅,“轨道上的大湾区”越来越近了。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平时有没有跨城通勤的困扰?这两条新城际会不会帮你省下不少时间?或者你打算趁着开通,坐城际去周边玩一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