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炸开三朵“升龙”烟花,始祖鸟和蔡国强这波操作,怕不是把“致敬自然”的剧本拿反了?当品牌方举着“环保材料”的免死金牌在生态禁区蹦迪,当艺术家用“艺术对话宇宙”的宏大叙事掩盖行为争议,这场精心策划的“自然致敬秀”,最终沦为一场荒诞的环保悖论。
环保材料?不过是块遮羞布。品牌方反复强调烟花“生物可降解”,却对火药爆炸产生的瞬时高温对土壤微生物的致命打击避而不谈。2022年北京冬奥会验证过的环保烟花,在平原地区或许能达标,但高原稀薄空气会延长燃烧时间,加剧热辐射对草甸的灼伤——这种基础物理差异,主办方是真不懂还是装糊涂?更讽刺的是,所谓“盐砖引导动物迁移”的方案,在鼠兔等高原特有物种的栖息地使用人工干预,本身就可能破坏生态链。当“预防-监测-恢复”的全链条方案沦为纸面文章,再环保的材料也救不了这场作秀。
手续合规就能为所欲为?日喀则生态环境局的回应堪称“教科书式和稀泥”。三级政府同意、非保护区选址、暂未发现破坏,这套话术像极了某些景区“先开发后治理”的旧剧本。手续合规不等于生态无害,就像核电站审批通过不代表能忽视辐射风险。更耐人寻味的是,品牌方火速删除宣传视频的操作——若真问心无愧,何必急着销毁“罪证”?这种“我道歉但我不改”的傲慢,比烟花更刺眼。
艺术与环保的拉郎配,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蔡国强说要在“粗粝与神圣间寻找平衡”,可当火药在雪山之巅炸响时,平衡早已被轰成碎片。户外品牌标榜的“探索高山文化”,最终变成了用爆破声惊扰藏地神山的文化冒犯。那些在直播间刷“震撼”的观众或许不知,他们点赞的每一帧画面,都可能是某株高原植物十年的生长周期,或是某只岩羊迁徙路线的永久断裂。
这场争议最荒诞之处在于:当公众质疑生态风险时,品牌方用“艺术价值”转移焦点;当讨论艺术边界时,又搬出“环保认证”堵住悠悠众口。这种左右互搏的辩解,暴露的是商业资本对自然保护的功利化消费——生态不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而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
喜马拉雅的雪不会说谎。当烟花的硝烟散尽,被翻动的草甸能否如期复绿?被惊扰的生灵是否重归故地?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品牌方的道歉声明和生态局的“暂未发现”更有说服力。毕竟,在海拔5500米的地方,任何人类活动都该怀着敬畏,而不是举着“艺术创新”的旗号肆意妄为。